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家北方少数民族自治区医院。医院建院于1947年,与内蒙古自治区同龄,建院以来始终秉持“精医创新、诚信为民”的院训宗旨,在护佑全区2400多万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道路上薪火传承,开拓前行。 历经70余年的建设发展,医院已发展成为全区单体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占地面积152.14亩,业务用房面积31.5万平方米,有独立建筑8座。医院编制床位2900张,开放床位2700张;设职能处室17个、临床医技科室69个。另有直属事业单位3个(内蒙古自治区老年医学研究所、内蒙古医学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附属卫校)。正在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4987名,其中高级职称1546名、医学博士218名、医生1249名、护理人员2359名、医技人员233名、药师12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26名;自治区“草原英才”54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25个,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76人。2023年,门急诊量173.4万人次、出院病人10.3万人次,四级手术率30.31%,CMI值1.29。 学科建设方面,现有自治区医学领先、重点学科27个,其中医学工程科为全国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急诊医学科、骨关节科、儿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设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研究所4个,自治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3个。 科技创新方面,近三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28项,发表SCI论文138篇,核心期刊435篇;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获奖100多项,其中孙德俊教授的“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慢阻肺易感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临床教学方面,现有博导3名、硕导174名。以内蒙古临床医学院承担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任务,在校生1545人,其中本科生624人、研究生559人、规培生159人、专培生44人。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医院质量管理(医疗)卓越奖,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首府百姓最满意品牌医院等100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荣誉。 联系电话:0471-3283999 邮编:010017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20号
2025-02-26 15:42:33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塞外青城呼和浩特,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内蒙古医科大学最早建立的直属附属医院,是自治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医院之一,也是自治区重要的医疗教学实践基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内蒙古。 医院构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现有39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74个住院病区,开放床位3076张,各项业务指标稳居自治区前列。2024年门诊总诊疗量292万人次,出院患者13万人次,平均住院日7.7天,手术量42245台。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单位1个,自治区领先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9个,自治区级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22个,呼和浩特市级质控中心15个。构建了以普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核医学科、麻醉科、放射治疗科等领先学科为中心的优势学科群。 医院找准高质量的发展定位,持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完成自治区首例神经刺激系统植入术、自治区首例TAVR及经心尖TAVR,截至目前已完成经心尖TAVR26例、经外周动脉TAVR36例,完成自治区首例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及首台新一代无线双腔起搏器MicraAV植入手术。完成自治区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首例主动螺旋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医院已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蒙古协作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垂体中心·内蒙古中心”。近年来医院重点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器官捐献与移植团队,2023年至今,完成“心脏移植”7例,2023年完成的“双肺移植术”填补了自治区该项技术的空白。 医院拥有一流的医学人才队伍。现有在职职工约4900人,高级职称人员13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卫健委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人,自治区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9人,自治区杰出人才4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第一、二、三层次84人,自治区高等教育“111人才”4人,“草原英才”刚性引进1人、培养63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35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1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2人。 医院致力于卓越的医学教育。作为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院是自治区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具备资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住培专业培训基地21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基地3个。现有22个教研室、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硕士、博士生导师228人,临床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麻醉学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医院打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8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心血管病研究所1个,自治区科技厅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科技厅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发改委工程实验室2个,自治区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教育厅数智化诊断及精准治疗研究创新中心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医学中心7个。近三年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省部级项目227项,其他各级项目675项,SCI收录文章513余篇。 医院传承有温度的医院文化。秉承“精医厚德、福泽民众”的院训和“向人民奔赴”的附院精神,塑造“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的“双心”理念,培育独特的医学人文文化,创设北疆白玉兰-医疗乌兰牧骑、医学人文艺术空间、玉兰书房、人文创作基地等系列附院品牌。 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党建领院、医疗立院、学科强院、人才兴院、文化塑院,致力于打造自治区医疗高地,为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疑难病症诊治中心和临床科研教学中心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2025-02-26 15:47:15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建院于2012年,是一所以蒙医药医疗为主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制剂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民族医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国家蒙药制剂中心、国家蒙医药技术骨干培训基地、国家蒙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蒙医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八省区蒙医医院及蒙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指导中心及蒙医药国际交流中心。 在十余年的建设发展中,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坚持以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导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院以“传承创新 仁爱奉献 甘露众生”为院训,着力构建“一院两区”新发展格局。医院建筑面积17.6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986人,定编床位1500张(金桥分院226张),设有临床、医技、制剂、行政职能等91个科室,其中蒙医临床科室占临床科室的77%。 医院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作为推动蒙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先后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0个;自治区领先学科13个、重点学科2个、特色优势重点专科22个、临床重点专科3个、蒙医专科诊疗中心8个。国医大师工作室2个,岐黄学者工作室1个,院士工作站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蒙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个,国家级蒙医五疗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 医院充分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开展蒙医火针、温针、放血、蒙医震脑术、蒙医心身医学、蒙医熏蒸、蒙医整骨术、蒙医点穴反射疗法、蒙医推拿复位、蒙医头皮针、蒙医茶疗术、蒙医小儿脑瘫康复、蒙医铜罐、蒙医擀背疗法、蒙医策格疗法、锤震疗法、蒙医五疗药浴等200余项蒙医特色治疗技术。在发挥传统医学优势的同时,医院注重蒙西医并重、协同发展,在皮肤、呼吸、肿瘤等疾病诊疗中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健康方案。医院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医院。2023年以来,医院搭载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和首府地区公立医院高水平专科建设工程快车道,与国家级血液、康复、皮肤、骨伤、重症等学科建立协作关系,持续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蒙药制剂是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立院发展的“金字招牌”。蒙药制剂中心目前生产10个剂型270种蒙药制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血液病、肺病、布病、肾病、风湿性关节炎、各类皮肤病、抑郁症、妇科等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有效避免和减少了滥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当前在临床上已有266种疾病完全使用蒙医蒙药进行治疗。2023年6月,国家蒙药制剂中心和林格尔新区新址正式开工建设。一座现代化、智慧化的蒙药制剂中心正在悄然崛起。 医院云集了区内外众多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知名专家、学者。医院拥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蒙医)3名,岐黄学者1名,自治区名蒙医24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医院引进博士后、博士人员50余名,蒙医药人员占业务人员的80%以上。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4项、省级项目265项。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进步等奖项47项,申请专利32项,蒙医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蒙医正骨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互联网医疗为蒙医药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为患者打造“院内院外全空间,诊前诊后全时段”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启动,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使看病就医更便捷更舒心更有温度。建院至今,医院完成门诊量680万人次,出院患者28万人次,急诊急救患者33万人次。医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自治区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战略,累计组织19次蒙医药专家赴蒙古国开展义诊及学术交流活动,惠及患者5万余人次。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第二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蒙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国十大中医药民族品牌医院、国家民族医重点学科蒙医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中医医院(含民族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区对外文化交流先进单位、中国和蒙古国贸易交流活动最佳组织奖、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先进集体等荣誉。
2025-02-26 15:50:45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前身为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始建于1958年)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2013年,正式更名。医院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0张,现是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制剂、养生于一体的自治区级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国考”排行榜中,连续多年位列A等级,2021年晋级A+。 打造自治区中医人才高峰。医院在职职工1100余人,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3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3名,自治区名中医21名,自治区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3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国家“青年岐黄学者”2名,国家中医临床优才6名,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名。 打造自治区中医医疗高地。医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39个,病区28个。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5个,国家三级实验室1个,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站1个,自治区专科区域医疗中心2个,自治区领先学科/重点学科/重点专科36个,自治区中医优势专科8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中医优势特色培训基地3个,自治区中医质控中心14个,自治区中蒙医临床检验中心1个。牵头成立自治区海扶微无创中心、自治区中医血液透析通路中心。建立中国-卢旺达中医海外诊疗中心。 医教研协同发展。医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内蒙古中医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附属医院和中医临床医学院,是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中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现有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30余名,广州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兼职教授150余名。承担国家级、省级、厅局级各类课题500余项,荣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首届民族医药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专业5个。 发挥中医龙头引领和辐射作用。现与90余家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合作关系,组建专科联盟8个,紧密型医联体2个,对口帮扶单位4家。成立全区中医远程医疗中心和中医影像诊断中心,上线全区首家中医互联网医院。有一大批中医药专家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副会长14人、秘书长6人、副秘书长2人、主任委员31人、副主任委员58人、常务理事50人、常委32人。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以“中医特色浓厚,西医能力突出,中西医融合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为使命,以“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为愿景,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全区各族人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内蒙古建设贡献中医智慧与力量!
2025-02-26 15:56:07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是自治区首家集妇女儿童保健、医疗、科研、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妇产医院。是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包头医学院临床教学医院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基地医院。医院承担着全区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重任,承担着对全区妇幼保健从业人员的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及多个国家级妇幼卫生项目的实施任务。曾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爱婴医院”、“母婴友好医院”、“百佳医院”、“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首府十佳百姓公益医院”、“服务百姓健康先进集体”、“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先进单位”、“内蒙古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平安医院示范单位”、“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获批国家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第二批国家孕前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国家第一批双胎妊娠医学中心、第一批SMA出生缺陷综合防控规范化建设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PICU)、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先学科 1 个(产科学)、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2 个(新生儿科学、儿童保健学)。获批国家级基地7个(国家宫颈病变防治进修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培训基地、专科助产士临床培训基地、妇女保健专科能力建设区域培训基地、国家县级儿童保健人员培训基地、基层产科医生培训基地),自治区级基地 6个(自治区超声产前筛查诊断培训基地、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基地、分娩镇痛培训基地、儿童内镜培训基地),自治区级中心10个(自治区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产前诊断中心、新生儿急救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诊断和治疗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救治中心、两癌筛查技术指导中心、托育综合服务指导中心),自治区级质量控制中心 5 个(自治区产科质量控制中心、新生儿质量控制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质量控制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技术培训考核基地和质量控制中心、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测技术考核基地和质量控制中心),呼和浩特市质量控制中心1个(呼和浩特市分娩镇痛质量控制中心)。 新院南侧面效果图 2024年医院全年完成门急诊总诊疗95.2694万人次;出院人数3.7080万人次;分娩量为13911例,活产14061例,在辖区占比超过56%,连续第六年突破万例。年门诊量、分娩量均创历史新高。全院职工总数138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362人,设置科室50个。特色科室有产科、新生儿科、儿内科、儿外科、儿童保健科、妇科、生殖医学科、遗传优生科、妇女保健科、内科,同时还设有口腔科、皮肤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普外科、乳腺科等。为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保健服务能力,医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仪器设备,如进口婴儿、新生儿专用呼吸机、中央胎儿监护系统、HPV检测仪、时间分辨免疫荧光仪、新生儿纤维鼻咽喉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X线胃肠造影仪、超高档智能化四维超声诊断系统、婴幼儿麻醉机、五分类血球计数仪、数字化放射摄影影像系统、肺功能仪、摩拉生物物理治疗仪、早产儿骨密度测定仪等,可为患儿提供全面周到的优质服务。近年来,完成各类重大设备采购,具备开展常规及疑难危重症诊断所需要的辅助检查设备,如 MRI(磁共振成像)、CT(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胃肠造影、DR(数字化 X 线摄影)、全数字彩色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血液分析仪、电子鼻咽喉镜等;具备开展串联质谱检测、遗传代谢病检测、激素、微量元素检测、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测序等先进技术所需仪器设备。串联质谱技术、无创胎儿染色体基因检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检测技术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唯一一家利用此技术进行检测的医院;子宫输卵管四维造影、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穿刺技术是自治区内率先应用的单位之一,检查安全、准确率高,促进优生优育;通过无痛分娩、导乐陪伴分娩、温柔接生等特色服务项目促进自然分娩;在救治羊水栓塞、多胎妊娠、凶险性前置胎盘等危急重症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新生儿呼吸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救治成功的最低出生体重儿为24周、58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在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降低新生儿缺陷、提高全区出生人口素质上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2012年9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主席办公会,确定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三位一体外迁新建,并列为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地址位于新城区察哈尔大街以北,哈拉沁路以东区域(即北二环与东河交界处),占地面积 220 亩,建筑总面积 14.86 万平方米,一期设计床位 800 张,新建医院内部规划能定位为三大部制建设:即孕产保健部、妇女保健部、儿童保健部。目标是在一个医院解决全区妇女儿童从胎儿到老年整个生命周期的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的所有问题,真正体现医疗和保健相结合的特色。2019年由旧院整体搬迁至新址。 新院门诊楼广场效果图 我院建立了双活数据中心,为保障医院业务运行提供可靠的支撑;建设了标准统一医院远程医疗中心,提供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等服务;建立了全面了覆盖临床诊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辅助生殖等各项业务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了以妇幼保健全生命周期的妇幼保健服务信息系统,将妇幼保健与临床医疗有机结合,健全并规范了妇幼诊疗服务流程,实现了与区域妇幼保健平台妇幼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中心,构建患者的全息视图;建立了以医院运营保障为指导、科学专业的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医学知识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了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加强医疗监管、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建立了医院决策支持系统和科研平台;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基于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智慧化门诊”和“智慧妇幼”,构建“内生循环,外延发展”的微信小程序,不断丰富医院的服务生态,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就医需求。实现了以病人中心,以诊疗和妇幼保健服务为主线,以人性化服务为主导,以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诊疗自动化、建筑设备管理智能化、管理信息集成化的管理科学、高效节能的智能型数字化医院。 鸟瞰图 医院是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成员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北京妇产医院京蒙对口支援单位、上海儿童医院集团成员单位、中国三级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联盟成员单位、东北儿童医院发展联盟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牵头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核心成员单位。由我院牵头组建的自治区妇女儿童医疗保健联合体成员单位目前达88家,牵头成立了44家医院组成的新生儿专科联盟。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开展6大合作内容:双向转诊、远程会诊、预约挂号、技术指导、人才培养、人员培训,将积极探索和实践医联体新的工作模式、不断拓展医联体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信息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以解决全区广大妇女儿童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近年来,内蒙古妇幼保健院正以保健为主导,以管理为保证,以服务为特色,推进管理创新,强化专科建设,坚持科技兴院,打造妇幼品牌。用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努力为全区妇女和儿童提供优质保健服务,紧紧抓住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机遇,携手共创内蒙古妇幼保健事业的辉煌明天!
2025-02-26 15:58:33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始建于1960年,省级三级甲等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历经6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自治区建院最早、人才聚集、技术力量雄厚,集精神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多年来医院始终坚持“精医尚德、敬业博爱”的院训精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患者满意、亲属满意和职工满意“三满意”为落脚点。目前医院是国家级住培基地,北京医院专科联盟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自治区精神障碍疑难杂症诊疗中心,医院精神病学是自治区领先学科。承担全区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制定、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督导考核等任务,服务范围覆盖全区及西北、华北、蒙古国部分地区。 医院有两个院区,总占地面积260亩,编制床位1390张,共设置十二个医疗中心,临床科室16个,医辅科室15个,行政职能科室14个。职工总数107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8人,占83%。正高级职称56人、副高职称9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医院配备有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精神压力分析系统、64排128层螺旋CT、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国际先进的心理和躯体检查、治疗设备。 位于鸿盛工业园区的鸿盛院区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编制床位1190张,设置科室为重症精神疾病治疗中心、临床心理中心、老年心理医学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医疗中心、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精神疾病联络会诊中心、焦虑抑郁中心、成瘾医学中心和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与康复中心9个中心,收治全区12个盟市急危重精神疾病患者。 位于市中心的察布路院区设编制床位200张,设置睡眠医学中心,心身健康体检保健中心、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3个中心。以睡眠障碍等脑部疾病诊治为主,开展心理疾病和脑部疾病预防、康复、科研、教学、心身健康体检保健和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除了临床工作外,承担全区精神病专科公共卫生职能。包括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转岗医师培养、专科医联体管理、区域精神卫生预防、医疗康复体系建设规划、专科人才的开发培养等工作。
2025-02-26 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