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12月2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4-12-25 15:00:01

  间:20241220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徐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朱立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

        王建安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

        滕淑玲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群众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的发布会是“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

明天就是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以后人体阳气开始慢慢恢复,要顺应规律,遵循“冬藏”的原则,用科学的养生方法调护身体机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要做好防寒保暖。对于既往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雨雪天气容易导致摔伤、骨折的发生,外出时注意防滑防跌倒,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户外停留。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围绕冬至时节的健康养生和疾病预防有关知识,请各位专家回答记者的提问。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请来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徐建国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朱立国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王建安先生。

今天我们还请来了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群众滕淑玲女士,来分享她的一些健康生活和体重管理方面的体会。

下面就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

冬季中医讲究“冬藏”,请问什么是“冬藏”?藏什么呢?另外,在冬至的节气,中医有哪些建议可以帮助到我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呢?谢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 朱立国:

首先,谢谢主持人的提问。中医比较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界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冬藏”其实是顺应冬季自然界闭藏的规律,所以我们叫“冬藏”。“藏”什么呢?第一是藏精,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纳气,冬季比较注重养肾和固精,可以使人体的精气内聚,为来年的生机勃发奠定基础。另外,冬天人体的阳气是内收的,我们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储存能量。第二是藏神,冬季应宁神静志,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以防止阳气过度外泄。另外,冬季昼短夜长,人的情绪特别容易低落,这时可能要更注重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安宁,也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

关于养生方面,主要从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包括核桃、黑芝麻、枸杞、桂圆、羊肉等比较温热的食物,这些温热食物容易补肾助阳,但是吃多了容易产生内热、燥热,可能要配合比如萝卜、白菜等时令蔬菜,减少内热的产生,避免过度温补而造成的燥热。

在起居方面,我们强调在冬季尽量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阳气,晚起可以固守阴气,睡前我们可以泡泡脚,用37度、38度的温水,泡10-20分钟,这样有利于睡眠和气血畅通。

在运动方面,我们认为在冬季不宜做剧烈活动,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运动,比如中医里有很多大家比较了解的,像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这些功法都是身心同调,一方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对心情心态也是一个调整,这种温和的运动是比较好的。运动的时间方面,我们也认为天气太冷不太适合开展,要等待太阳出来以后开始运动,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不能动作太大、大汗淋漓,阳气容易外泄,对身体不利。

另外还有一些中医传统的保健方法,比如艾灸、穴位按摩等等,冬季也可以把这些保健方法增加进去。艾灸可以选择腹部的一些穴位,包括神阙穴、关元穴,这里有个模型,这是我们的肚脐,是经脉汇集之处,关元在肚脐下三寸,大概是三个手指头的距离,是关元穴。还有比较常用的足三里,在膝外侧,这些穴位大家都比较清楚。可以通过这些穴位的按压、艾灸等,疏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

总之,冬至养生要遵循“冬藏”的原则,另外要注重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的调养,运用中医养生智慧,安度寒冬,迎纳新春的生机。谢谢。

新华社记者:

当前,互联网上有海量的健康科普信息,有的真真假假掺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有的是借科普名义进行“带货”。针对这种情况,有没有权威的渠道可以查证信息的真伪,或者举报谣言?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谢谢您的提问。刚刚您在问题中所提到的现象我们已经注意到,特别是在一些平台的评论区中,我们注意到一些群众对此有疑惑。持续地规范健康科普知识的发布和传播行为,着力营造清朗健康的科普环境,一直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近期,针对您所提到的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我们持续加强优质健康科普供给。比如通过今天这种形式的发布会,请权威专家为大家分享科学规范的健康知识信息。今天的几位专家全部为院士,也是我们“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发布会中非常重要的一期院士专场。我们还成立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并定期更新,发布了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第一批新媒体账号,具体名单已经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包括“健康中国”“中国中医”“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健康教育”“协和医生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卫健康”“沪小康”等8个公众号。后续我们也将继续动态调整更新,逐步吸纳更多优秀的、受欢迎的公众号加入。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权威的信息。

另一方面,加强辟谣。针对互联网上一些健康科普的乱象,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在官网开设了“健康科普辟谣平台”(已经上线),重点针对一些明显违背科学常识、夸大其词、移花接木的信息,定期辟谣。公众如果发现了健康谣言,或者遇到一些无法辨别真伪的健康科普信息,可以注册登录这个平台,提供相关信息的线索,比如信息涉及的主题、所在的平台、链接的地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等等,我们将组织力量进行核实并反馈。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近期,流感、支气管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很多人担心去医院就容易有交叉感染的风险,什么样的情况可以适合居家治疗观察?对于一些耐药的病原体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谢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王辰:

老百姓现在确实感觉到进入冬天以后,呼吸道感染情况比较多发,在医疗上我们也感觉到这一点,这是由于气候使然,而且由于人群聚集等等因素。一般感冒是最常见和多发的呼吸道疾病,一般感冒其实症状都并不是很重,有一些嗓子疼、流鼻涕等身体不适,这个病不重,在家里调养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感冒这类疾病里面也有一些容易加重的,另外在呼吸道感染中除了一般感冒之外,还可能会有流感、新冠、支原体感染这些可能对易感人群造成危害的疾病。如果病情重的时候,都应该到医院去看。

如果你分不清楚到底是一般的感冒还是别的,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是在病情不重的时候在家里面休息、观察一下,到药店买一点感冒对症的中药、西药。但是如果症状加重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医院现在人多,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在家里居家观察调养是一种办法。

但是如果症状重了,这是刚才提到的,或是像一些我们所称“高危病人”,如果他身体本来就比较弱,如肿瘤、慢阻肺病、长期心衰的患者等等,其实一个感冒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因此他需要及早就医,防止症状加重。

再一个,如果有一些病需要用到处方药,至少要到附近的卫生站、诊所去开药,这也是好的办法,不一定都要去大医院。但如果病情重的时候是应当去的。简而言之就是这些。

光明日报社记者: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请问一般都是以何种病原体为主,我们应该如何加强防控?谢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徐建国: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所以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大概是其他季节的两到三倍。近年来,我们国家检测多种病原体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根据目前的数据看,大约有30多种病原体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其中有十几种比较常见,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新冠病毒等都是当下主要流行的病原体。由于气候、温度等等影响,冬季呼吸道病原体也表现出地域特征,南方省份以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为主,北方省份以肺炎支原体、鼻病毒、腺病毒等为主。

虽然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可以表现出多病原体和地域性的差异,但常用的个体防控措施可以发挥较好的预防作用,比如加强身体锻炼、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消毒通风优化室内环境。接种疫苗对老人和儿童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校园聚集性感染以及其引起的后续社区传播是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模式之一。因此,加强校园防控、避免校园聚集性感染是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一个关键。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