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国家医保局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4-11-28 15:33:07

2024年11月28日上午,国家医保局举行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新闻发布会。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朱永峰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主任朱永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医保局新闻发布会。首先对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感谢!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先生,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先生,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陈文先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同志也参加了发布会。我是国家医保局办公室朱永峰。

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关系广大参保患者的切身利益,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实现了医保药品目录的常态化、动态化调整,创造性的实施谈判/竞价准入,一大批新药好药以合理的价格水平被纳入目录范围,惠及数以亿计的参保患者,对提升群众用药保障水平、支持健康中国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今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我们继续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坚持开门办医保,持续加强与社会公众、医药行业、媒体朋友的沟通交流。前期在申报、评审、谈判等重要节点都及时向社会通报进展,得到了媒体朋友的肯定和支持,再次表示感谢。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发布环节。首先,请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先生介绍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有关情况。

黄心宇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以及社会各界对国家医保目录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医保目录管理改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认真组织开展了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

本次调整在坚持“保基本”的基础上,着力更好地满足广大参保人的基本用药需求,继续坚持“补齐短板、鼓励创新、优化结构”的调整思路,发挥体制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扎实推进“战略购买”“价值购买”,进一步树立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努力实现基本医保药品保障能力和水平更加提升、参保患者对新药更加可及且负担大幅减轻、医药产业更加注重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助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增强广大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坚持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调整范围聚焦临床需求、调整流程更为规范、评审标准更加科学公正。

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的申报条件主要包括近5年新上市或修改说明书的药品、罕见病用药、国家鼓励研发的儿童药和仿制药以及国家基本药物等。经相应程序,本次调整共新增91种药品,其中肿瘤用药26种(含4种罕见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15种(含2种罕见病)、罕见病用药13种、抗感染用药7种、中成药11种、精神病用药4种,以及其他领域用药21种。由于部分药品有多个适应症或者个别疾病类别有重复(如罕见肿瘤),因此分类数大于总数。同时,调出了43种临床已替代或长期未生产供应的药品。本次调整后,目录内药品总数将增至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肿瘤、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在今年谈判/竞价环节,共有117种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89种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76%、平均降价63%,总体与2023年基本相当。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因素,预计2025年将为患者减负超500亿元。

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形成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调整机制。调整程序规则更加完善,评审测算更加透明,企业对药品价格的预期更加客观理性。随着更多新药进入目录,患者受益水平将稳步提升,同时也将有效提振了医药行业加大研发创新的信心,有利于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与大家进一步交流。谢谢。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主任朱永峰:

谢谢黄心宇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前,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实现了医保目录“每年一调”,整体政策框架已经比较完善,行业也有比较稳定的预期,请问今年的目录调整与往年相比有什么特点?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感谢您的提问。如您所言,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连续7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制度框架、范围条件、规则程序等基本定型,社会和医药行业也有了比较稳定的预期。同时,我们坚持不断完善、持续改进,致力于让目录调整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公正。2024年的目录调整继续坚持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贴合患者保障需求和临床用药实际,在坚决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突出对“真创新”的支持力度,稳步提升基本医保用药保障水平。

一是牢牢把握“保基本”,坚决维护医保基金安全。随着医疗资源供给的不断丰富、新药耗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老龄化、城镇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医保基金平稳运行面临不小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目录动态调整,及时把新药好药纳入目录范围,本身就是医保部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调整中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谆谆教诲,把确保基金安全作为底线,平衡好短期获益和长远保障之间的关系。在评审阶段,我们组织专家对临床价值不高、纳入目录必要性不强的药品从严把握,防止“浑水摸鱼”;对部分已在目录内但费用偏高、基金支出量大、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品种进行再谈判,进一步降低价格,减轻患者和基金负担。在谈判底价测算阶段,研究确定合理的基金预算并将其作为目录调整的“硬约束”,对费用高、基金支出大的品种适当提高降幅,体现“以量换价”。

二是大力支持药品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今年目录调整范围以新药为主,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种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我们将包括1类化药、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和3类中成药在内的“全球新”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新增91种药品中38种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创历年新高。在谈判阶段,创新药的谈判成功率超过了90%,较总体成功率高16个百分点。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药品注册审批制度改革、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政策的加持下,近年来我国医药创新蓬勃发展,在完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91种新增药品中,国内企业的有65种,占比超过了70%,并且这几年都呈逐年上升之势,首个晚期宫颈癌的双靶点免疫治疗药物、首个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晚期肺癌靶向药都顺利谈判纳入目录,反映出我国医药创新水平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是纳入更多性价比更优的药品,实现“提质不提价”。在不显著增加基金支出的前提下,将更多填补目录保障短板或者提升疗效的品种纳入目录,能够提升保障水平,更好满足广大参保人对新药好药的期待和向往。本次药品目录调整在肿瘤、糖尿病、精神、抗感染等领域,都有疗效更佳、依从性更好的药品被纳入目录,同时保证了价格和费用基本相当。如某款重性精神病治疗用药,一针可维持半年有效,与目录内原有每月注射一次的药品相比,能够大大提升患者依从性、减轻医疗体系负担,今年谈判纳入后疗程费用较原有月制剂低30%以上,实现了“提质不提价”。总体来看,在基金可承受的前提下,本次目录调整后目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今年的药品目录调整高度重视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夯实了企业做好谈判药品供应保障的责任。我们在谈判协议中明确了企业对于挂网、配备、信息报送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配备和供应情况监测,确保药品可及性得到提升。我们还要求企业在目录落地前全部落实药品追溯码,实现全程“可追溯”,为加强监管、维护基金安全打好基础。

南方周末记者提问

南方周末记者:

我们注意到每年目录调整程序都有一些改进,能否介绍一下今年目录调整的程序有什么新变化?

王国栋

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

今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程序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仍分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公布结果5个阶段,总体保持了稳定,同时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工作流程、规范了工作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目录调整公开透明、科学规范。概括为“五个更加”:

第一,工作程序更加公开。我们在目录调整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在准备阶段,将《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申报指南》等文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在申报阶段,将企业申报材料和申报初审结果挂网公示,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复核,对最终符合申报条件的药品予以公告。在评审、谈判阶段也都及时向社会发布阶段性结果,让公众了解工作进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评价证据要求更加明确。今年,我们进一步优化企业递交的申报材料和谈判材料,明确申报材料主要用于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因此更加聚焦评审需求,突出临床价值导向;明确谈判材料主要用于谈判测算,因此更加关注药物的性价比和医保基金影响情况。这样,确保材料更有针对性,更加清晰明确。

第三,评审规则更加科学。经过几年的摸索,专家评审规则更加客观科学,已逐渐趋于成熟,这也有利于稳定企业的预期。我们在评审中继续采用专家集体讨论和个人评分并行的方式,临床、药学、医保、药物经济学专家充分发表意见,同台讨论、联合评审,对药品有效性、安全性、公平性、创新性等多维度评价评分,使医保目录与临床用药实际、医保管理更加匹配。

第四,企业沟通更加顺畅。良好顺畅的沟通机制对于顺利谈判至关重要。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通过医保信息平台向企业及时反馈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场谈判等工作结果,在申报和谈判材料递交期间,设立专门的咨询电话,解答企业疑问。二是为确保企业熟悉谈判规则,了解医保方的测算方式,组织所有参加现场谈判或竞价的企业召开座谈会,对谈判材料和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三是测算过程中,由专家组长与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将企业的诉求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测算专家。双向、高效、准确的信息沟通机制为谈判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五,信息系统功能更加优化。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我们开发和完善了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模块,覆盖了申报、评审、谈判确认和协议签署全流程:企业通过申报模块自主填报相关信息,无需递交纸质材料;专家根据企业递交的数据和其他信息讨论评分,系统实时生成结果,当场签字确认并存档,避免人为干预;评审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向企业及时反馈;企业通过平台确认是否参与谈判或竞价;最终的谈判协议也通过平台签署,做到准确高效。

第一财经记者提问

第一财经记者:

底价测算是决定药品谈判结果的关键因素,今年目录调整在测算方面有哪些考虑?

陈文

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陈文:

经过7年的持续更新和完善,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系统科学的医保谈判底价测算技术和方法。药物经济学组专家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证据、国内挂网价格、国际价格、同类竞品价格比较等多种方法,综合测算确定基准支付标准。基金测算更加关注对基金支出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基金影响的刚性约束。测算时,针对创新程度高、患者获益大的药品会给予更高的经济性阈值。今年的测算中也还特别考虑了传统中药的特点与优势,有针对性地优化了评价维度和测算指标。

鉴于一些药品缺乏与参照药疗效方面头对头对比的证据,今年的测算中,支持专家对企业提交的设计较为科学、方法较为严谨的间接比较证据进行综合评判,符合条件的在测算中适当采信,为测算提供更好支撑。进一步加强了测算结果与创新评级之间的相关性,强调溢价与额外创新价值间的一致性;在整个测算过程中,努力提升同代际、同类别药品价格之间的公允性,以及不同代际、治疗分线药品价格之间的合理性。

2024年测算技术和方法的优化与完善,进一步诠释了“创新价值”与“理性价格”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以患者健康获益”为核心的多维价值评估体系,引导医药行业瞄准真创新,努力创造更高的临床价值,树立了支持创新的鲜明导向。7轮调整,在准入阶段为530种谈判新增药品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推动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药价格体系,兼顾了参保人和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临床合理的用药需求、企业投入和回报等因素,为创新药在各方共赢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对创新支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