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11月14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4-11-15 10:25:38

  间:20241114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胡强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田建新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

         李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丁钢强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杨月欣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要求,持续强化推进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和营养健康工作,聚焦群众健康需求,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围绕“食品安全和营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主题,重点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修订履行食品安全标准,保障公众饮食营养健康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关于减少烹饪用油、增加豆制品、奶制品以及相关的饮食建议方面的问题。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先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女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丁钢强先生;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女士。请他们一起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最严谨的标准”的要求。请问在落实要求方面,怎样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问题呢?也就是说如何能够既保证安全又能够促进发展呢?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 田建新:

谢谢您的提问。落实“最严谨的标准”,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既要统筹发展,也要统筹安全,打造严谨、系统、先进的食品标准体系,既保障安全,又促进发展。

在保障安全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健康优先,因为安全是标准的首要任务。我国现行有1610项标准,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了全部340多种食物种类,覆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环节,从婴幼儿到老年全人群。可以说,我国的标准既和国际接轨,又适应我国的国情和风险防控需要,是可以有效地保障大家饮食安全的。

比如,我们要制定标准控制食物中的某一个污染物,既要考虑人群对这个食品消费量的大小,也要考虑食物中的污染物污染的可能性大小,来综合确定这个指标,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个原则。最终的目的都是在这个标准下,相关的健康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管控。

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标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去年我们在修订乳粉和调制乳粉标准的时候,对“牦牛乳粉、骆驼乳粉、马乳粉”等特色乳粉制定了标准指标,使特色乳品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标准的依据。再比如,2021年我们修订婴儿、较大婴儿和幼儿的配方食品标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1段、2段和3段配方粉,我们将胆碱、硒、锰等可选择添加成分升级为必须添加,这样就帮助那些需要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能够比较全面均衡地获得营养的支持。据我们了解,目前相关的企业已经全部按照新国标完成了产品的升级迭代,相关产品的销售额有1300多个亿。

在地方标准方面,大家知道,地方有一些区域性特色食品原料,如果没有标准,它就只能作为初级农产品在农贸市场里面销售。如果要进行深度加工,做成包装食品,就需要有标准的依据,这就需要制定地方标准。比如广西的金花茶、广东新会的柑皮等,目前各省一共制定了这类地方标准有100多个。有了标准以后,这些产品就可以从地方走向全国。根据有关资料,比如刚才提到的广东新会陈皮,2018年制定地方标准以后,几年间产值就增加到一百多个亿。

在国际标准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担任了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也是国际食品法典亚洲区域协调委员会的主持国。我们主动引领和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为国际标准提供中国信息、中国依据。比如牵头制定了粽子、饺子亚洲区域的标准,粽子亚洲标准是今年初发布的,发布以后带动我国粽子出口到北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另外,在制定有关国际标准的时候,我国的监测数据和科学意见得到采纳,为最终标准的制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有营养学家一直倡导要多吃大豆制品,为什么强调要多吃大豆,对健康有什么好处?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丁钢强:

谢谢。大豆在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当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豆浆、豆腐、腐乳等都是我们传统常吃的大豆制品。提起豆,有人也会说,我家里都有豆子,我也经常吃,但实际上,有可能你吃的并不是真正的大豆。因为大豆的家族成员当中只有三类,就是黄豆、黑豆和青豆。其他的豆类,我们就把它归为杂豆,像红豆、绿豆、芸豆、蚕豆这些都归于杂豆。大豆和杂豆在营养学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杂豆的淀粉含量很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部分代替主食。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与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接近,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大豆的三大成员,黄豆、黑豆和青豆在营养成分上差异是不大的,相互之间是可以替代的,但是大豆和杂豆不能互相替代。

大豆及其制品当中,除了提供优质蛋白质以外,还提供着其他的营养素,比如说,其含有的脂肪酸当中,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占85%,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尤其在中国居民饮食当中,我们的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是不够的。同时,大豆及其制品还含有比较丰富的钙、钾、维生素E等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都是我们身体维持健康所必须的。

大豆及其制品当中还含有比较多的有益健康的一些植物化学物,比如大豆异黄酮能支持心脏的健康和骨骼的健康,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的症状,降低罹患一些癌症的风险。大豆还是皂苷和植物固醇的良好来源,能够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总之,大豆及其制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营养的“六边形战士”,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好处,还可以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绝经期后的女性骨质疏松等发病的风险,有助于延缓老年人的肌肉衰减。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三分之二的居民没有达到大豆及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也就是说没有吃够。因为没有吃够而错失足够营养的摄入,实在是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建议居民要多吃大豆以及大豆制品,优化我们的膳食结构。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请问在科普宣传中为何常提“减油”?具体减的是什么油?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李宁:

首先谢谢你的提问。实际上科普里经常提到的“减油”,只是通俗的说法,它主要说的是减少总脂肪。只不过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烹调油是脂肪的主要来源,它基本上贡献了我们每天摄入脂肪的一半以上,所以我们通常用“油”来代替“脂肪”,“减油”其实指的是减总脂肪,当然重点是减少烹调油。

这里我再介绍一下脂肪,脂肪是机体重要的必需营养素,也是产能营养素,它不仅为我们人体提供能量,也提供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比如亚油酸、α-亚麻酸,这些必需脂肪酸是人体活动必须的,但是体内又不能合成,所以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但是长期过量摄入脂肪对健康也是有害的。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的摄入,它可以导致肥胖,还有很多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脂等等这些慢性病风险的增加。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脂肪的摄入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脂肪每天的摄入量应该在50到70克是合适的。但实际上,我国居民脂肪的摄入量高了。根据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们人均脂肪摄入量达到了每天79.1克。此外,我国居民烹调油的摄入量也高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的烹调油摄入应该控制在每天25到30克。实际上,我国居民人均烹调油摄入量达到了43.2克,远远高出推荐量的1/3。所以我们一直呼吁饮食要“减油”,“减油”也是为了我们健康更好地“加油”。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奶和奶制品当中富含营养成分,我们知道很多专家建议多喝奶,这里的“多”是否有具体的标准?谢谢。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杨月欣:

感谢你的提问。这里的“多”确实是有具体标准的。首先,我想说,为什么要说“多”呢?“多”就是对着“少”来说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摄入量还是非常低的,而且奶类又是营养非常丰富的这样一个天然的食品,例如蛋白质、钙、锌、钾,这些如果你喝到一定的量,比如说300毫升,就能差不多达到成人摄入量的20%~30%的供应量,所以是个了不起的膳食贡献。所以在我们的推荐当中,一般来说,我们7岁以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喝到300~500毫升左右,这样对我们身体的营养素的摄入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跟其他膳食加起来,能满足特别是钙的需要量,当然也包括优质的蛋白。

现在,我们奶类其实摄入量还是不足够的,所以在我们所有的推荐当中,都是推荐300~500毫升的。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喝的更多一点,因为他更需要营养丰富的食品。

最后我再加一点,关于如何“多”。一个是你要把它融入一日三餐,变成膳食的一个必需的部分。比方说早餐,就喝一杯牛奶,或者吃点奶酪,奶的类别还是比较多的。另外频率还可以加强一下,比如早晨吃了,晚上还可以继续再喝一点,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满足300毫升的需要。咱们一杯奶大约在200~250毫升左右,我觉得这样就非常容易能够达到。谢谢。

极目新闻记者:

民以食为天,现在大家更关注食物的营养健康。请问在引导大家吃得更营养方面,卫生健康部门有哪些措施?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 田建新: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