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11月6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4-11-07 09:19:37

  间:2024116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 米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唐旭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

         郭立新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

         陈文慧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彭质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陈友良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群众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

明天是立冬节气,“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立冬表示冬季由此开始,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正是休养脏腑的好时机,要顺应规律、敛阴护阳。饮食上讲究清补,多吃温润的食物。

立冬后气温下降明显,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我们要及时接种流感等疫苗,同时要注意保暖、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保证充足睡眠。对于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人群,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尤为重要,到人群聚集的场所要加强个人防护,日常生活要关注健康状况、遵医嘱用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

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将围绕立冬节气的一些养生和疾病预防知识来请专家回答记者的提问。我先介绍一下参加发布会的嘉宾,我们请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唐旭东先生;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先生;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陈文慧女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彭质斌女士。今天我们还请来了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群众陈友良先生和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健康生活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立冬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寒冷的刺激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等多种健康问题,请问冬季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有哪些,应该怎么调理?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 唐旭东:

立冬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寒冷刺激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肌肉关节的疼痛。如果是女性,也可能会有痛经、月经不调。第二个方面是带来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消化道的不适症状,比如胃痛或者肚子疼、肠鸣、大便稀溏,或者影响到食欲,食少腹胀等等。同时秋冬季节转换的时期,也容易带来一些胃肠疾病的复发,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还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的反复或者加重。

在治疗这些疾病中间,中医药还是很有特色,同时在实操上有很好使的适宜技术和饮食的疗法。比如,本来就是一个脾胃虚弱、脾胃虚寒的朋友,他受了风寒,吹了凉风,他觉得上腹部不舒服,这时候可以用两三片生姜,切成姜丝,加上几枚红枣,把它煮了喝了就可以缓解胃脘部的不适。

二是中医里面有很多穴位治疗,比如常用的神阙穴,实际就是肚脐这个位置,我们出现怕冷,特别是肚子怕冷,腹胀、腹痛,这个时候用艾条点燃以后,温灸15-20分钟,就可以温中散寒,止胀止痛。另外像我们的内关穴,就是上臂的内侧,手掌和前臂交界处叫腕横纹,腕横纹上方的2寸,自己3个指头的宽度,在正中间,两个肌腱的中间,这个地方就叫内关穴,内关穴按揉以后就可以理气止痛,可以缓解腹部的胀满和恶心等症状。另外我们老百姓也都知道的足三里这个穴位,在我们髌骨的下方,中医叫犊鼻的下缘,胫骨前嵴的外侧,大概一横指处,这个地方就是中医保健的穴位,凡是有脾虚的病人,经常消化不良、肚子胀、乏力,在这个位置按揉一下或者艾灸一下,能够提高他的免疫力,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另外,在冬季我们也应该适当调整一下饮食,少吃一些寒凉的,特别是生冷的东西,否则外寒内寒重叠,影响到胃肠道功能。总而言之,我们把这些用起来,可以很好地缓解消化道的症状。谢谢。

新华社记者:

冬季流感呼吸道疾病多发,请问得了流感之后多久可以完全恢复,疫苗接种是否是最有效的方式,对老人儿童有哪些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彭质斌:

谢谢您的提问。流感是以头疼、发热、肌疼,以及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疾病,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通常是自限性的,大概发病3-5天之后发热症状会得到缓解,基本上全身症状也会好转,大概7-10天基本就可以痊愈。一旦发生了肺炎等并发症,可能病程就会相对长一些。从防病和保护易感人群的角度讲,接种疫苗一直都是预防传染病或者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流感疫苗也是一样,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发病、减少相关重症和死亡最有效的手段。

儿童的免疫系统不是那么健全,老年人通常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注重环境清洁卫生的基础上,建议对老年人、幼童这样一些重点人群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一是要尽早开展疫苗接种。接种疫苗可以减少发病,可以减少相关重症的风险。应当参考有关接种程序去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相关的疫苗。

二是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对于幼童、老年人应该尽量避免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果必须要去的话,建议要科学佩戴口罩。

三是要加强对老年人、幼童的日常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相关症状应该及时就医,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同时家庭成员如果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尽量避免接触家中的老年人或者是幼童。当我们带着家人、家人带着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儿就诊时,应该做好患儿和自身的健康防护,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很多人都会说糖尿病会遗传,请问这是真的吗?哪些人比较容易得糖尿病,是否对于肥胖人群来说他们更容易患病呢?谢谢。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 郭立新:

感谢你的问题,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研究都显示,如果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或者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他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但是我们知道,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更强一点。后天的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我们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什么是糖尿病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呢?首先就是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里,第一个要关注的是他是不是肥胖,正如刚才记者所提到的,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是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的加剧,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另外是运动,如果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保持身体的机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或者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我们倡导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这样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前期,我们可以进行及时的干预,能够阻止糖尿病的进展。所以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谢谢您的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老人、小孩以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在寒冷的冬季更容易生病,请问他们在冬季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呼吸系统,如果出现了呼吸道相关症状又应该如何处理?谢谢。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陈文慧: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有句老话叫“肺为娇脏,邪必先伤”,其实我们的呼吸系统在天气寒冷、空气干燥的时候是最容易受到各种病原菌威胁的。

其实我们有三类更脆弱的人群,一类是刚才记者提的老人、儿童,还有一类是有结构性肺病的人群。什么是结构性肺病呢?就是平时所说的一些以老慢支为主要表现的慢阻肺病、支气管扩张,还有肺间质纤维化等等,还有一类人群是免疫抑制的人群。现在恶性肿瘤的病人做血液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病人都有所增多,这些病人长期都要服用一些激素免疫制剂,使他们的免疫功能非常低下,这三类是脆弱人群,他们在冬季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呼吸道的感染。

刚才有专家提到,其实在个人的防护上,无外乎就是开窗通风,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按时接种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但对于这些脆弱人群来说,一旦出现感染,尤其要避免的就是盲目用药。现在有很多药店或者平台上都有检测的试剂盒,一旦有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可以先自行检测,一旦有基础病的病人出现了症状急性的加重,比如呼吸困难的加重,比如咳嗽咳黄痰,比如出现咯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谢谢您的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很多人担心长期服用降糖药物会对健康不利。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物吗?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血糖?谢谢。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 郭立新:

谢谢你的提问。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即是终身性疾病。虽然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运动优化体重,可以达到一段时间的临床缓解,但是我们仍认为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因此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既包括饮食的干预,也包括运动的治疗。对于一部分饮食和运动干预不能够达到良好血糖控制的患者,应该坚持药物治疗。你刚才提到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让血糖控制良好从而不服用药物,这样的想法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知道糖尿病包含多种代谢异常,如果我们不能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伴随的血脂、血压控制良好,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对于仅通过生活方式不能够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还是需要长期应用药物治疗。

有一部分患者为了达到不吃降糖药的目的,坚持过量的生活方式干预,比如极严格的饮食干预,造成营养不良、身体状态下降。还有一部分患者为了不吃降糖药进行过度运动,运动量非常大,这些对健康都是不利的。我们主张是在合理的膳食基础上,保证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能够满足季节特点和健康的需要,同时安排合理运动,比如我们给予患者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也就是抗阻运动、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血糖控制不达标,其他危险因素也不达标,就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包括糖尿病类型、血糖控制程度、有无并发症、心肺功能状态、低血糖风险等等因素来进行药物选择。所以对于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用药,而且需要终身药物治疗。同时,我们也应该进行严格的监测,观察应用药物后代谢指标能否达到良好控制,即用药以后是否达到预期靶目标,以及用药后的药物安全性情况。谢谢你的问题。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