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就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4-08-30 14:30:15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8月21日(周三)15:0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明天就是处暑。这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即将结束。“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虽然白天炎热,但早晚凉意渐浓,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变化。
处暑后雨量减少,燥气开始生成,容易出现皮肤、口鼻干燥等不适,此时正是润养的好时节。同时,处暑仍处在三伏之中,白天暑热盛行,但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容易引发感冒、咳嗽、咽部不适等,我们应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维护健康。
今天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王全桂女士;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志宏女士;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先生;
今天我们还特别请来了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的群众郭瑛女士,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她对健康生活的一些体会。
下面进入今天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处暑后,天气渐凉,湿气虽然还是存在,如何通过中医食疗或穴位按摩等方式来祛湿健脾,有哪些推荐的食材或药膳帮助人们更好地度过?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请刘清泉先生回答这个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谢谢,你的问题非常好,说明中医的很多知识大家掌握得非常好。处暑是一个节气的名字,“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什么意思呢?处暑这个节气,我们的暑热,暑是炎热的意思,从这一天开始,炎热的气候逐渐消退了,而秋凉的气候逐渐起来了,它是寒和热的一个交替阶段。实际上,暑热的消退,不是说处暑一过马上就凉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暑热所导致的气候特点,容易把热转化成一种燥,我们知道火烤了很长时间,突然火退下来了,结果是什么?燥邪就开始有了,又加上暑的余气,温燥之邪渐渐出来了。处暑也是最后一伏的节气,还有可能突然出现很热的状态,老百姓的俗语叫“秋老虎”。暑热过程中,我们脾胃功能都会处于相对弱的状态,因为暑热、出汗,伤耗人的脾胃之气,为了防止暑热我们吃一些寒凉的食品进行消暑,也会造成脾胃受损伤,再加上秋燥、温燥的来袭,很容易出现呼吸道的症状,比如咽喉不适、咽干、咽痛,咽部不适不会马上好转的,正像刚才记者说的,我们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中医的办法把湿祛除,把脾胃健起来,这样就能够很好把处暑这个节气过去,使我们进入秋天和冬天,我们身体能够健康。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这时候千万不要吃更多温热、温燥的食品,立秋以后有秋季进补,但在处暑阶段,还是以清淡为主,还是保护脾胃的运化为主。比如说可以用药食同源的,在南方非常常用的,比如莲子、芡实、薏米、冬瓜等等,这些既是食品,也有一定的药性,健脾和胃,可以煲汤也可以煲粥,也可以做成其他的食品,其次要减少冷饮。在暑热天吃一些冷饮可以防暑降温,但处暑要少吃冷饮。进入秋季以后,水果越来越多。水果也尽量少吃凉的,尤其是冰箱里冰过的寒凉食品。我给大家推荐两个食谱,比如用莲藕炖排骨,莲藕很多种,湖北一带盛产莲藕,藕是偏凉性的,排骨偏补性的,炖完以后,达到健脾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提升营养。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百合莲子老鸭炖汤,这种汤也是保护脾胃的,百合莲子又是健脾运脾的。东南西北,在中国大地上,使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这几个食材可以交替使用,来保护脾胃。
从中医来讲也可以采取穴位按摩,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两个在处暑阶段保护脾胃的穴位。第一是极泉穴,大家可以把上臂抬起来,露出腋窝,腋窝正中间是极泉穴,用拇指按住极泉穴,按到疼痛为准,按压30-50次,这是一种办法。当然用右手拍打左边的极泉穴也可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减少暑热积聚体内,同时还可以解暑,还可以止汗。我们上班坐着的时候,也可以按压手三里穴,怎么取穴呢?肘曲起来,肘横纹往下2寸,我们有同身寸,用拇指曲起来就是1寸,肘横纹往下2寸,这是手三里穴,可以连续按压30-50次,这个穴位可以缓解我们脾胃的虚弱而导致的一些症状,比如它可以健脾化燥,调节胃肠功能,右手按左手,左手按右手。小孩自己不会按,妈妈、爷爷、奶奶、爸爸可以帮他,但一定要是孩子的同身寸,中医在这一点上是非常科学地表述了我们的穴位。通过这些饮食的调整和穴位按压既可以健脾胃又可以润燥,使我们在处暑以后平稳度过气候对人的损伤,进入秋天、进入冬天,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请继续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秋季干燥的天气对我们的上呼吸道健康构成了挑战,比如容易诱发鼻出血,请问为什么秋季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出现鼻出血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有哪些建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请王全桂女士回答这个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王全桂
到了秋冬季节,鼻出血的病人确实大幅度地增加。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秋季气候干燥。干燥的空气,长期刺激鼻腔黏膜,使鼻腔黏膜处于干燥状态,增加了鼻腔黏膜毛细血管的脆性而导致出血。还有患者有不良习惯,比如抠鼻孔,用力擤鼻涕,或者把鼻毛剃得很干净,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鼻腔黏膜,也容易导致鼻出血。第三个就是在秋季处暑以后,花粉浓度非常高,过敏性鼻炎非常多,过敏性鼻炎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及鼻塞这些症状。鼻痒,病人会感觉到鼻子里面有虫子爬的感觉,就会搓揉鼻子,这种搓揉和打喷嚏都可以引起鼻腔黏膜毛细血管的破裂出血,这是秋季鼻出血情况增加的重要原因。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鼻腔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还有维生素缺乏、肝肾疾病都可以诱发鼻出血,对于反复发生鼻出血的病人一定要到专科医院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鼻出血。发生了鼻出血,大家也不要恐慌。大多数人的鼻出血都是发生在鼻腔的前部,专业说是鼻中隔的前下方,都是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不要恐慌,要保持镇静。首先体位摆正,身体稍微前倾,千万不要后仰,因为后仰的话鼻出血的血液会经过后鼻孔流到咽部,吞咽以后会刺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症状。对儿童的话,有引起误吸的风险,所以一定不要后仰,因为好多人一出血就喜欢把头仰起来,别流到外边来,实际上就是流到后面了,还是在出血。所以第一步体位,头稍微低下来,前倾一下。第二个是指压法,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紧双侧鼻翼,持续5-10分钟,大部分患者鼻出血都可以止住。也可以用棉球塞到出血侧的鼻腔,再进行按压5到10分钟,也基本可以止血。这是非常简便而且立竿见影的方法。也有少部分患者怎么止也止不住,特别是见于老年人,出血就比较偏后,就不能自己止了,要及时到医院由医生处理,后部的出血靠指压法是压不住的。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局部做一些冷敷,可以促进毛细血管的收缩,也有助于止血,这是在家里比较简便的止血方法。
至于怎么预防鼻出血。秋季干燥,刚才刘院长已经提过,怎样去燥。西医来讲,室内要保持湿润,如果干燥的话,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同时,保持鼻腔的湿润,我们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是含有凡士林的油膏涂抹,也可以用油性的滴鼻剂,比如石蜡油、复方薄荷油来保持鼻腔的湿润、润滑的状态。第三,一定要控制过敏性鼻炎,因为过敏性鼻炎的揉搓和打喷嚏,也非常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所以要把过敏性鼻炎控制住。第四,要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比如不要抠鼻子、搓鼻子,或者把鼻毛剃得干干净净的,这会增加鼻子出血的可能性。另外,饮食上多吃一些清淡的,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也可以缓解鼻出血的发生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