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7月5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4-07-05 16:39:17

  间:202475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潘力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鲁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杨舒楠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将继续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这一主题。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暑,是夏季独有的炎热,小暑就是小热,接下来的大暑为最热。

小暑后我们将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我国多地自小暑起将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炎热和潮湿,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多饮,精神疲惫、心烦面赤、食欲不佳等表现。在民间也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为此,我们要在饮食、作息、情绪等多方面,作出相应的调节,要注意解热消暑,补充体力,清净养心,清暑益气,同时也要防范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的危害。

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小暑时节的一些健康知识。我们请来了: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潘力军先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鲁艺女士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女士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杨舒楠女士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知道现在多地都是高温天气持续,在调整饮食习惯方面,需要注意哪些能够避免暑气伤身?需不需要注意一些特别是夏天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给我们提醒一下,谢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鲁艺:

感谢您的提问。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来对自然的观察形成的一套时间知识体系,包括了时间、季节,还有物候的一些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指导我们的农业活动。在这段时间里面,人们也发现,人体健康、生理变化,也会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中医就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观点,指出我们要顺时养生。

小暑这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进入小暑以来,我们很快就要进入伏天,气候变得非常炎热,而且同时也越加闷热和潮湿。在这个时节内,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精神非常疲惫,而且出汗很多,会觉得口渴多汗,会觉得脘腹涨满,有时候会感觉到恶心,甚至感觉到腹满腹泻、胸闷气短一系列症状。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跟暑邪的特点有关,暑邪第一个特点是热邪,它有热邪的特点,容易耗气伤津,造成疲惫。第二个特点是湿邪的特点,湿性重浊黏腻,很容易困脾,造成脾胃运化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又容易困表,造成头疼、头重如裹、身体酸重等等一系列的症状,所以我们在饮食上主要针对热邪和湿邪这两个特点来养生。

首先,对于暑热之邪,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性味偏寒凉的食物,当然这是在脾胃不虚弱的人群中这样提倡,比如我们可以吃一些绿豆,还有像丝瓜、黄瓜、冬瓜,这些食物性味比较甘淡,有一定的清热化湿的作用。另外,我们也可以针对湿邪的特点,选择一些健脾燥湿或者健脾化湿的一些食物,比如说像莲子、山药、薏仁、陈皮,这些都有相应的功能。另外,我们对于湿邪困表,可以选择像苏叶、藿香、砂仁这些食物,他们可以燥湿解表,同时还可以芳香醒脾、开胃,缓解我们在夏天饮食脾胃不好、食物消化不好这些问题。

另外,我们在禁忌方面,特别要注意在高温的时候,人们喜欢吃过度寒凉的食物降体温。但是在中医养生的观点里,夏季高温时节,我们的阳气更多浮于表,而在内里的阳气往往是偏于虚的,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春夏养阳,不能过度贪食寒凉的食物,以造成寒湿困脾的现象。

这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