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3年1月14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3-01-16 19:33:09
时 间:2023年1月14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焦雅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杨 峰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
王华庆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
闻大翔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要面向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和分级分类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要落实三级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畅通重症转诊绿色通道,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要高度关注农村地区,落实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的机制,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做好分级分类救治,通过下沉巡诊、远程协作等方式,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要倡导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
我们请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女士;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先生;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新社记者:
请问实行“乙类乙管”以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的总体情况,就诊人次有什么变化趋势?门急诊又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能说明什么?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
谢谢您的提问。现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共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4.31万个。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呈现达峰以后整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也呈现下降趋势,就是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急诊的情况总体呈现了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较峰值时下降28.4%。急诊当中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率由12月22日的峰值8.8%,之后稳步下降到1月12日的2.9%。这一数据显示全国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门诊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913.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门诊患者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比,12月19日峰值是5.7%,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占比0.9%。普通门诊日诊疗量持续增加,目前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情信息应向社会公布,实施“乙类乙管”后新冠病例疫情信息如何发布?应该发布哪些内容?谢谢。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 杨峰:
这个问题大家很关心,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甲管”期间,疫情信息每日对外公布,实施“乙类乙管”以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对外公布的方式调整为与其他乙类传染病保持一致。由国家疾控局授权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上对外发布。内容包括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含危重症)病例数、死亡病例数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
当前医疗救治强调“关口前移”,能够有利于更早发现和识别风险人群。请问如何推动新冠重症感染者在社区层面能够“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做到“关口前移”的关键点有哪些?谢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闻大翔:
谢谢你的提问。正如你所说“关口前移”是做到“四早”的关键点,从上海来说,尽可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和网底作用是实现“四早”的抓手。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扩容配置,夯实社区新冠救治基础。上海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设了2881间发热诊室,采取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以及一周7天开诊的措施,承载了全市超过50%的发热门诊的工作量。另外,在物资配置上将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物、氧气供应、指脉氧保护监测仪等等物资在配置和发放上向社区倾斜。目前,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6300多个吸氧位,输液位11292个,雾化治疗位903个,配置了心电监护仪器1200多台,指氧仪配置了4.9万个。另外,全覆盖的配置了数字摄影仪(DR),对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CT,目前配置40余台,预计年底前加到50台左右。上海闵行区的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置CT,这有一个很大好处,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通过肺部影像检查早期发现,避免病人都扎堆到二三级医院排队做影像学检查。
二是关口前移上加强重症早期发现、治疗和分流。推进“早发现”,依托街镇网格化管理,加强社区重点人群和新冠感染者的健康监测,氧饱和度监测纳入重点人群感染的监测内容中,截至现在监测44.5万人次。在“早治疗”方面,社区为患者提供氧疗6.5万人次,雾化吸入2400人次,输液和注射治疗超过18万人次,培训社区医务工作者让他们掌握和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禁忌症等等,这样对有适应症的新冠感染者,特别是有重症的高危因素或者有向重症发展倾向的患者能够及时用上抗病毒药物。在药物配送上,我们向社区倾斜,目前为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了超过6万盒抗病毒药物,包括Paxlovid和阿兹夫定,已经使用近4万人份。“早分流”方面,我们建立了120的家庭医生呼叫的优先通道,将症状加重的感染者及时转运至上级医院进行诊疗,全市目前开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1.5万张,过去一个月里又新增了2.6万张家庭病床,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二级和三级医院的住院医疗服务压力。
三是资源协同提升社区新冠救治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到医联体管理的范畴之内,对口的二级、三级医院通过驻点巡诊、专家派驻和远程会诊等方式提高社区对重点人群的识别、诊断和处置能力。另外加强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共培训1.6万人次。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此前经历疫情高峰的城市短期医疗需求增长较快,不同程度出现了供需矛盾。请问,现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新冠感染者收治住院的总体情况如何?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
谢谢您的提问。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收治了117万人,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收治10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1月3日达到峰值27.5%,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21.7%,较峰值时期下降了5.8个百分点。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感染新冠以后容易引发重症,在疫情流行期除了积极接种疫苗外,老年人还有哪些有效防护措施?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 王华庆: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老年人是新冠感染患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因此也是重点防护人群。除了普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外,其他防护措施像戴口罩、手卫生,少去聚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每天做好通风这些措施还不能放松,因为新冠还在流行,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另外,老年人免疫力比较弱,也是像流感、肺炎球菌等引起呼吸道疾病的脆弱人群,出现重症的比例比较高,所以除了采取疫苗接种的措施外,前面提到的这些措施也非常重要。在三年的新冠流行中,可以看到流感通过非疫苗的防控措施已经降到比较低的流行程度,所以还是要采取非疫苗的防控措施,让老年人尽量少感染,得到一定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