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3年1月7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3-01-08 17:04:20

  间:2023年1月7日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聂春雷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

        毛德智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吴 浩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蔡小雪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禹庙村党委副书记

    袁友明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农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一道重要关口,是保障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春节的临近,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更加需要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时刻牵挂着广大农民朋友们的健康,要求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突出重点人群管理,有序疏导诊疗需求,分类、分层、分级提供健康服务。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地区医疗机构支持;照顾好老年人、孕产妇、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畅通转诊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服务,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快构筑基层保健康防线。

为保障“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及配套措施于1月8日顺利实施,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向全国各地派出了15个指导组,督促指导做好准备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农村疫情防控好的经验做法,有的强化分级诊疗,有的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的加强重点人群摸底和服务保障。对于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我们将进一步推广。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有关情况。我们请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先生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先生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先生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禹庙村党委副书记蔡小雪女士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院长袁友明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

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新社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于重点人群医疗救治“关口前移”要求“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请问农村地区如何才能做到“关口前移”?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目前,“关口前移”是我们城乡基层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根据目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为发挥好基层“网底”的作用,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重点人群要“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预防和减少新冠重症的发生,提出了12条工作内容,特别强调要进一步筑牢织密基层的“保健网”,加强重点人群动态管理和基层发热门诊的建设,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药品、设备配备到位,必要的药品器械要直达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全国98.7%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设了发热诊室,基层发热门诊诊疗量占比超过全国发热门诊的60%以上。对需要转诊的,及时向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或者上级医院转诊,充分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第一道防线作用。

农村地区要做到“关口前移”,核心是落实“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具体来讲,“早发现”主要是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包保联系,每周联系服务不少于2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早识别”就是要加强对这些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比如有些基础病的并发症、新冠重症风险的苗头和倾向性症状出现以后,要及时识别,及时给予指导和转诊。“早干预”,就是在基层要配备必要的氧疗设备,如氧气袋、氧气瓶、制氧机,还要配备便携式的指夹、脉搏式血氧仪监测血氧,发现异常情况,迅速给予吸氧和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结合实际及时转诊。“早转诊”就是发现了需要转诊的,要及时转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这“四早”就是做到“关口前移”的重要工作。

此外,我们还通过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快中医药配备使用,特别是要落实医联体(医共体)对基层的指导,包括巡诊、派驻等等,提高基层诊疗能力,防止轻症向重症或者危重症的发展。谢谢!

新华社记者

从目前对重点人群的摸底情况看,农村地区对重点人群的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如何做好?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

我们的工作重点,从防感染向保重点人群的“保健康、防重症”这一工作转变。前期各地已经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发的重点人群分类管理方案和动态服务要求,正在推进和落实落细这些工作。具体来讲,一是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计算机数据、电话、微信、视频等非接触方式,以及传统的上门随访方式,实行面对面服务,做好对红黄绿标识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这里面主要是以街乡为单位,组织村(居)委会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村“两委”、村组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以及社区工作者,包括志愿者、相关包片医生组成的包保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明确分工,使相关的包保团队能够包村包户包人,对红黄绿标识的三类重点人群健康状态全面摸底建好台账。这些人都是高风险人群,是防重症的重点。

包保团队要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家庭医生24小时联系电话告知重点人群,确保在关键时候能“找得着、听得到、闻得见”,能及时联系到医务人员。我们也知道,医务人员不可能24小时联系这些重点人群,我们的重点人群如果觉得需要健康咨询,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的工作人员,相向而行携手共创社区健康。

通过这些村干部或包保团队,可以和重点人群相互联系。我们也有一个要求,对黄色标识人群每周联系不少于2次,对红色标识人群每周联系不少于3次。大家都在过节,都很繁忙,我们要相互联系,工作人员向重点人群主动联系,重点人群也可以主动向相关包保人员联系,建立一个双向联动机制。对红色标识重点人群的基础病情况和健康状况,要通过联系动态掌握,保平安,一旦发现重点人群感染新冠病毒或基础病加重等情况,要及时采取处置手段,包括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等。刚才聂司长已经说了,我们配备了这些设备,就要把设备用到该用的人身上去。同时,对红色标识的感染者,处置以后仍然觉得有加重的,如果有必要的话要及时指导转诊,同时加强健康监测。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按照《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安排,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五级书记抓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责任体系。我想问一下,这是个怎样的体系,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责任落实落细?谢谢!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

谢谢您的提问。您刚才提到的工作方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印发的,印发时间是去年的12月30日。这个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五级书记”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要建立包保制度,省统筹、市调度、县乡村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

为了落实落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责任,工作方案还分别明确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的具体要求,其中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要求对本地区农村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根据疫情形势,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市级党委和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农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督促检查。县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要靠前指挥,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特别是要抓紧补齐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中的短板和弱项。乡镇、村要具体落实好疫情防控中的组织、动员、协调、宣传、引导等责任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进村入户。工作方案还特别强调,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此外,为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工作方案对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也提出了要求,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中组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等单位,成立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开展工作,重点是发挥责任落实、政策协同、基层动员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各级也在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农村地区的医务人员较城市来说相对较少,加上医务人员本身也有可能感染。面对可能的疫情风险,请问如何保障医务人员的在岗率和诊疗服务秩序?谢谢。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院长袁友明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有了长足发展,队伍规模和人员素质都有一定提升。为应对此次农村地区疫情高峰期,我们通过招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等方式,增加了20位医务人员,进一步扩充了人员队伍,为此次疫情高峰期的防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统筹全院医务人员力量,安排梯队值班值守,根据诊疗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就诊流程,扩充发热诊室4间,及时扩容住院病房,增设病床由原来的65张增设到94张,保证住院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做到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全力保障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医务人员也发扬抗疫精神,症状缓解后及时返岗,保证了医疗救治的正常运转。我们还充分发挥医联体优势,通过上级医院专家来院或者远程查房、培训、指导,切实提高了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救治能力。另外,我们还切实加强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落实轮流休假制度,配齐防护物资,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解决医务人员家庭的实际困难,对医务人员发放临时性补助。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