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和货物外包装表面预防性消毒与防护技术指南的通知
发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1-01-21 18:03:31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1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
为有效指导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及其装载货物外包装输入风险,根据《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检测及预防性消毒工作方案》的要求,我们组织制定了《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和货物外包装表面预防性消毒与防护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2021年1月20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和货物外包装表面预防性消毒与防护技术指南
根据《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检测及预防性消毒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含集装器)内壁及其装载货物(含跨境电商货物和边民互市贸易商品)外包装表面的预防性消毒与防护技术指南。
一、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来自高风险国家的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内的货物外包装、集装箱内壁及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的预防性消毒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不包括危险化学品、粮食、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不适宜实施消毒的商品,以及无外包装或外包装易造成消毒液渗透的商品。
二、 基本原则
(一)根据消毒对象的特点,选择安全、有效的消毒剂,采用喷洒或擦拭等方式进行预防性消毒。低温等特殊环境下,常规消毒方法无法操作时,应采用有效的低温消毒技术,且须进行消毒效果确认。
(二)消毒过程中应注意质量控制,确保消毒效果。消毒作业时,应详细记录消毒工作情况,包括日期、地点、消毒对象、消毒剂名称、浓度及作用时间、消毒设备、消毒方式(喷洒或擦拭)、消毒作业者等内容,必要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相关资料和记录应至少留存2年。
(三)原则上对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和货物包装外表面只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避免重复消毒,避免增加不必要的作业环节和成本,影响物流和市场供应。
(四)应加强作业人员的管理,作业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三、 消毒方法
(一)常温消毒方法。
1.集装箱。集装箱内壁可选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0.1%~0.2%的过氧乙酸或其他有效的可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消毒时应确保集装箱内壁均有消毒剂覆盖,消毒剂用量约200mL/m2~300mL/m2,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集装器内壁的消毒方式(包括消毒剂种类和剂量等),按中国民航局的有关规定进行。
2.货物外包装表面。可选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0.1%~0.2%的过氧乙酸或其他有效的可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或擦拭消毒。消毒货物外包装表面时应确保外包装六面消毒,不留死角,消毒剂用量约200m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