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秋冬季传染病蒙医中医治未病指导方案的通知
发布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20-10-16 16:06:01
各盟市卫生健康委,委直属蒙医中医医院:
为推动中医药(蒙医药)深度介入传染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发挥好中医药(蒙医药)在传染病预防方面的特色优势,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根据我区气候地理位置、饮食习惯、体质特点,组织制定了《秋冬季传染病蒙医中医治未病指导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指导群众进行秋冬季传染病预防。
一、各级蒙医中医医院要在蒙医中医“治未病”服务中,重点加强秋冬季传染病“治未病”指导工作,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制定新冠肺炎等秋冬季传染病中医药(蒙医药)防治方案,广泛开展健康宣教,指导群众开展穴位按揉、健身操、膳食情志调理,提高群众养生保健意识和防病抗病能力,在防治传染性疾病方面彰显中医药(蒙医药)的特色优势。
二、各级蒙医中医医院要按照当地气候变化和体质特性、发病特点研究制定大众预防调养方,向医学隔离人员、居家观察人员和社区居民、农牧民发放香囊、香包、茶包、茶饮、膏方等,提前进行健康干预,达到新冠肺炎、流感、鼠疫等秋冬季传染病多病共防的目的。
三、各盟市蒙中医药管理局要收集各蒙医中医医院制作、发放的预防养生方,组织专家研究论证,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防病优势、得到群众欢迎和社会认可的蒙药中药香囊、香包、茶包、茶饮、膏方等,连同使用情况总结于2020年底前寄送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将从外观设计、方剂内容、使用说明、发放方式和产生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在年终总结时通报表扬并开展宣传推介推广活动。
2020年10月10日
秋冬季传染病蒙医中医治未病指导方案
蒙医理论认为寒热交搏、粘虫感染、疫毒侵袭是秋冬季传染病的主要病因,主要是接触患病人员,气候反常,饮食不洁(节),受寒,劳累,环境污染等致病四缘紊乱所诱发。粘虫,寒气,疫毒侵袭呼吸系统致三根相对平衡失调,血希拉偏盛与巴达干、赫依相搏,使呼吸系统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继而引发全身全身脏腑的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粘疫,流感(疫热症)、疫感,肺粘热疫等诸症。
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预防外邪应以提高正气为主。且根据我区地理气候特点,秋冬季多以外感风邪、寒邪为主要致病邪气,因此对正气的维护提升也显得比较重要。再有根据我区地处北方及牧区,饮食习惯多以面食、肉类为主,影响脾的运化,多会导致体型肥胖、聚湿生痰,因此对脾胃的运化、扶助脾阳也比较重要。本方案从普通大众和密切接触者这两个层面,以调整体质偏颇、提高正气、扶阳驱邪为主导,以汤膳、茶饮、季节养生、情绪调摄、运动调摄为主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为大家提供治未病的调养指导,供参考。
一、一般人群中医预防调养、提高正气方案
1.平和体质人群。
平素身体状况较好,无基础疾病,无明显不适表现,无明显寒热偏颇者。
养生茶:黑芝麻6克,炒香研碎与茶叶3克混合,加水适量煎煮饮,或用沸水冲泡后饮。
功效:滋养肝肾,养血润肠
养生汤:百合莲子汤
100克莲子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干莲子75克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中,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75克,改文火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切忌:平和体质的人在秋冬季不应贪食瓜果,如西瓜、梨等,以防胃肠功能紊乱而损伤脾胃。也少食用辣椒、韭菜、烧烤等燥热食物,否则夏热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温病热症。
2.偏虚体质人群。
平素不耐寒凉,怕冷怕风,四肢偏凉,胃口欠佳,大便不成形者。
药膳方:羊肉粥
羊肉50克,粳米100克,葱,姜各10克,加入适量水,先用武火煮沸,文火煮至粥熟,饮用时可加入少许生葱花。
茶饮:保元茶
人参1克,黄芪3克,甘草3克,红茶3克,用水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至味淡即可。
功效:补气保元
足浴保健:冬季五味养气足浴汤
黄芪20克,补骨脂、白术各15克,五味子、炙甘草、参须各10克。
功效: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温肾助阳
3.偏实体质人群。
平素易觉口干或口苦,大便干结或粘腻不爽,颜面油腻,容易咽痛及口腔溃疡者。
茶饮:桔梗茶
干桔梗5克,绿茶5克,沸水冲泡饮用,无糖尿病者可添加蜂蜜增加口感。
药膳方:黄芪山药薏苡仁粥
黄芪、山药、麦冬、薏苡仁、白术、竹茹各20克,粳米50克,山药切片与黄芪、麦冬、白术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心安神
二、密切接触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患者中医调理方案
1.平和偏虚者。
平素易疲劳,气短懒言,精神不振,易出汗,以桂枝汤加减。
桂枝10g,生姜10g,红枣10g,炙甘草10g,赤芍10g,杏仁10g,黄芪20g,白术20g,防风10g。
2.体质偏湿热。
易口干苦,手心热,心烦者,以栀子豉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