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协会党建 > 学习党史
学习党史

《人民日报》的光辉起点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4-09-09 11:10:19

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无疑是全中国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大报,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报,还是世界著名的十大报纸之一。一些人也许并不知道,这张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报纸却是七十六年前从河北平山的一个小山村里走来的。

追寻《人民日报》的红色足迹

《人民日报》不是我党最早的中央机关报,在1948年6月前,中央机关报或者担任中央机关报职能的报纸先后有《向导》《中国共产党党报》《热血日报》《红旗》《红旗日报》《红旗周报》《红色中华》《斗争》《新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这些报纸多因地下斗争和战争等原因中断,只有1948年6月15日在平山里庄创刊的《人民日报》一直持续办报到今天。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墨迹未干的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重兵进攻延安,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已持续办报六年的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条件所限,中央机关报没有恢复。但忙于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并没有忘记这件事。

1947年11月,晋察冀野战军解放了华北重镇石家庄,使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当时最大、最巩固的解放区之一。不久,党中央考虑将两个解放区的党政军机构合并。同时,毛泽东也考虑在合并后新成立的华北局恢复党中央的机关报。1948年3月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的名义给已进驻西柏坡的中央工委发电报,提出要办“大党报”的设想:华北局成立后,大党报应如延安《解放日报》那样,是同时代表中央和华北局的报纸,由中央负责,集中新华社、人民日报(晋冀鲁豫版)社和晋察冀日报社力量,有充分条件办一张较好的报纸。

毛泽东电报里提到的《人民日报》是指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的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机关报(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其和1939年1月1日创刊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43年10月1日改为太行版,为太行区党委机关报)有很深的渊源。1946年4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在筹划创办机关报的时候,社长兼总编张磐石把《新华日报》太行版人员一分为二,带着一半人马创办新报,原计划叫《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并委托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到延安汇报工作时,请毛泽东为报纸题写报头。毛泽东不但欣然应允,还建议报纸名字叫《人民日报》。于是,一个光辉的名字就此诞生。

毛泽东电报里提到的另一份报纸《晋察冀日报》是当时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其前身是1938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办的军区机关报《抗敌报》(1938年4月改为晋察冀区党委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中创刊时间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战略区机关报,历时十一年,出报两千八百四十五期。

这两份报纸均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创刊于血火硝烟之中,都是“民族的号筒”,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敌后办报的新闻奇迹。在长期战争中,两个报社有上百名新闻战士为新闻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察冀中央局合并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刘少奇任书记。之后,华北局按照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开始着手办“大党报”。5月20日,华北局召开扩大会议,刘少奇宣布将《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创办华北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称华北《人民日报》),报社地址就选在平山县里庄村。

随后,两个报社开始紧锣密鼓地搬家。在阜平的晋察冀日报社由于距离较近,早在1948年5月中旬社长邓拓就派出先遣队先期到里庄打前站,为迎接两个报社的人员做准备工作。很快,邓拓率报社人员和材料设备也到达里庄。1948年5月下旬,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张磐石从武安到达里庄与邓拓等会合,并商谈两报合并具体事宜。1948年6月10日前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的队伍来到里庄。两个报社人员设备全部会合后,开始了华北《人民日报》的创刊工作。

当时确定的华北人民日报社的组织机构为:社长兼总编张磐石,副总编袁勃、安岗、王亢之。邓拓则调任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

《人民日报》在里庄的流金岁月

里庄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之所以能承担起创办“大党报”的使命,主要是这里距离华北局所在地烟堡村二点五公里,距离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王子村仅一点五公里,便于汇报工作和接受领导。其次,这里民风淳朴、人民觉悟高、群众基础好。当时里庄仅有两百户人家,一下子来了两个报社的工作人员及家属两百多人,这个平时安静的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热情好客的群众真诚欢迎这群南腔北调的外来户,乡亲们腾房子、接设备、送炊具、搬桌椅……像迎接亲人一样纷纷往自己家里领客人。邓拓住在了邢新来家,张磐石住在李志安家,电台设在李高生家,总编辑室设在康玉文家,拣字房设在康绍光家,大伙房设在康对宝家,印刷厂设在李祥妮家……里庄村多一半人家都住进了报社人员或设立了报社的有关部门。

一切安顿好后,大家便开始准备报纸的创刊号。原来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报头为毛泽东所题写,大家都希望毛主席能再次为华北《人民日报》题写新的报头。于是,华北局第二书记薄一波向刚刚到达西柏坡不久的毛泽东提出了请求。毛泽东再次欣然应允,一口气写下了四行“人民日报”共计十六个大字,并在他认为满意的旁边作了标记。版面设计人员从毛泽东做过标记的字中选出四个字,稍作调整就定下了华北《人民日报》的报头。

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终刊。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正式出刊,对开两版,印刷四万余份。

从1948年6月15日创刊到1949年3月15日报社全部迁至北京,华北《人民日报》在里庄历经九个月时间。这九个月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历史阶段。这期间,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伟大的胜利和令人兴奋的消息通过华北《人民日报》传达给解放区军民,大大鼓舞了人民胜利的信心和对革命的热情。

华北《人民日报》不仅是华北局的机关报,而且也代行中央机关报的职责,因此毛泽东非常重视,发表了多篇自己的重要文章,尤其是他“一纸退敌十万兵”的三篇“雄文”一直让后人津津乐道。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节节胜利。为了挽救连连受挫的被动局面,焦头烂额的蒋介石突发奇想,想出一条“围魏救赵”的“妙计”。他命令北平的傅作义抽调十万军队组成突击兵团,从保定出发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这条绝密情报经北平地下党组织送到西柏坡之后,引起了一些人的紧张。因为当时石家庄和西柏坡除了少数警卫部队外,几乎没有部队驻守。形势十万火急,毛泽东一边指示中央各机关做好撤离的准备,一边组织军民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唱一出“空城计”,他从容地写了几篇文稿,由新华社播发后刊登在华北《人民日报》上。1948年10月26日,刊载了《蒋傅匪妄图突袭石家庄我军严阵以待决以歼之》(胡乔木初稿,毛泽东修改);1948年10月28日刊载了《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紧急动员一切力量准备迎击匪军进扰不使敢于冒犯的匪徒一兵一卒跑回老巢》;1948年11月2日,刊载了《蒋傅匪整个北方战线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妄想偷袭石家庄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文章一刊载,傅作义军队立刻泄了气,自己的行动被共产党掌握得一清二楚,再加上此时华北各地军队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傅作义的部队损兵折将后被迫撤回,蒋介石的阴谋也随之破产。“三篇文章退敌兵”也成为我党新闻史上一段佳话。

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首先是为新的中央机关报办报做好了各方面准备。

华北《人民日报》创办前,毛泽东曾在电报中明确指示,报纸不但是华北局的机关报,同时也代表中共中央,应像《解放日报》那样承担中共中央机关报的重要职责。在里庄的九个月,华北《人民日报》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光荣使命,深入宣传了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报道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真实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到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被确定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时,基本上还是里庄的原班人马继续办报,同时又吸收了一批具有党员身份、在城市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和进步学生,以适应城市办报的需要。而且,报纸继续延续了华北《人民日报》的刊号。可以说,华北《人民日报》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出刊做好了各方面准备,使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转换。

其次,里庄的人民日报社为新中国的新闻工作培养和准备了一大批干部,成为新中国新闻战线干部的摇篮。

在创办华北《人民日报》前,刘少奇也曾指出,中央创办华北《人民日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的机关报做干部方面的准备,要抽出骨干力量奔赴接收的北平、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创办党委机关报,甚至还包括向华北地区的一些大城市派出业务骨干。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华北《人民日报》创刊不久,就吸收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在解放区经过了正规学习的年轻人。中央将这支新闻队伍视为将来党的机关报的骨干力量,所以非常重视对队伍的培养。这种培养除了注重日常实践锻炼外,最主要的就是集中的高水平的培训课。为此,中央书记处和中宣部决定,由中央领导人和新华社负责人等亲自给他们授课。

在培训班上,刘少奇、彭真主要讲当前的形势和记者的责任,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主讲党史,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总编辑胡乔木讲授记者工作方法,报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石西民讲新闻的定义、采访和写作。副总编辑兼新华社口播部主任梅益也给学员讲授业务课程。中央政策研究室、财经部、城市工作部、社会调查部的领导和著名军事记者也分别在培训班上授过课。除了上课,还让记者们观摩电讯原稿和新华社修改稿,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学习。此外,还组织学员讨论,比如每天发《参考资料》,通过资料讨论分析形势,锻炼大家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为期不到三个月的培训班给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随着全国的解放,里庄的人民日报社向全国许多大城市输送了大批新闻干部,这些人不少成长为各地宣传部门和新闻机构的领导人。

此外,里庄的《人民日报》更好地践行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新闻初心,为新中国的新闻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6年6月,毛泽东建议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名字叫“人民日报”,可以看出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办报初心。而里庄《人民日报》更是忠诚地践行了这一初心。

1948年五六月间,两个报社的人到达里庄后,很快就和里庄人民成为了一家人。报纸除了歌颂人民、写人民喜欢的新闻外,报社的同志还把里庄人民当成亲人尽全力给予帮助,比如挑水、扫地、干农活,工作之余还帮群众认字,帮助村民办夜校,支持村里的小学教育。在那个物资极度缺乏的时期,一些报社的同志打回饭菜以后也常常给房东分一些。

同样,里庄人民也把报社人员当成亲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文八路”,他们为报社提供最好的房屋,自己搬到破旧或者小房子里。比如当时印刷厂设在李祥妮家,由于占地面积大,为了方便报社工作,李祥妮腾出所有的房子,自己全家搬到别人家借住。除了房屋和生活用具外,村民还为报社提供“劳动力”。当时给印刷机器提供动力的一台破柴油机经常出毛病闹“罢工”。这时候,为了赶进度,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都来为报社手摇发电。因为消耗体力非常大,所以村里的壮劳力都是轮流摇。不管多累,都不耽误报纸出版。此外,当时报纸印刷已达四点四万份,要把这些报纸分送出去也是个不小的工程。于是,全村男女老小齐出动,大早上取完报纸,人背、马驮、小车推着完成投送任务。

这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新闻工作初心和优良作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今天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工作动力。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