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功能定位 建好中国的医学中心
发布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5-10-15 09:06:04
国家医学中心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是提升我国整体卫生健康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医学竞争的载体和平台。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10月1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建设推进会。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正式挂牌,这是华西医院的首个国家医学中心,也是我国西部首个综合医院获批国家医学中心,标志着华西医院精神医学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国家医学中心该如何建设?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华西医院将如何布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华西医院实地采访。
本报记者 杨金伟
战略与使命融合,实现“顶天立地”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思路已经提出多年,但到底何谓国家医学中心?华西医院党委书记程永忠认为,在十大功能定位的引领下,区别于普通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必须在医教研方面再上一个维度。在医方面,应是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在大力发展引领性临床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以“基层首诊—疑难上转—康复下转”闭环管理为核心,聚焦疑难、复杂、重症、罕见疾病患者需求,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转诊会诊服务体系,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转诊会诊路径,切实解决群众危急重症诊疗难题。在教方面,不仅注重医院内部的人才培养,还应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学科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在研方面,需更多瞄准那些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领域、科技前沿问题,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平台,集聚各方力量,特别是要解决临门一脚、“卡脖子”问题。
在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看来,我国布局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是在医疗领域的制度性创新设计,是新型举国体制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实践载体。
“国家医学中心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战略与行业使命的深度融合,承载着‘顶天立地’的双重职责。”罗凤鸣认为,“顶天”可以理解为国家医学中心承担着顶尖医学创新的“操作系统”职能,也就是说国家医学中心不仅是医疗机构,还应该是国家医学创新体系的核心枢纽和政策转化的“孵化器”,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集中突破关键领域。具体而言,国家医学中心代表我国医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应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领域,实现诊疗技术的颠覆性突破;在技术自主层面,破解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核心试剂等“卡脖子”技术的进口依赖问题,实现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在国际竞争层面,建立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和疾病谱的诊疗规范,提升国际医学话语权,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立地”则意味着国家医学中心需发挥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作为疑难重症诊疗高地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中心,扮演着技术扩散枢纽、资源调度平台及质量控制中心的角色。通过系统化人才培养、标准化技术输出和网络化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有效减少患者跨区域流动就医,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
“这种以‘技术普惠’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能力薄弱难题的模式,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生动诠释。”罗凤鸣说。
医疗与科研平衡,做好“支服保”
创新无疑是国家医学中心最为鲜明的符号之一。近年来,华西医院在创新上持续发力,其成效既体现在科研项目上,也体现在每一项实实在在的转化成果上。比如,该院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稳居国内第一,在全球医疗机构排名中位列第7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数连续多年破百,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一;近年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00余项,合同总金额超过13亿元;麻醉新药、靶向新药等多项药品获临床批件。
“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应该实现的产出,尤其是原创性科研,华西医院做得还远远不够。要想实现更多突破,关键在于培养能够把方向、善于凝练科学问题的临床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程永忠说。
华西医院2024年数据显示,该院四级手术占比达39.34%,出院患者病例组合系数(CMI)达1.71;线下门急诊量达500余万人次,互联网医院服务患者200余万人次,出院患者26万余人次,手术19万台次。这组数据说明华西医院不仅诊疗量庞大,而且收治的绝大部分是疑难复杂病例,临床业务占据了医生大部分时间。
“面对繁忙的临床工作,医生想要兼顾医教研是很难的,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医学中心,必须平衡临床业务繁重与开展科研创新之间的张力。”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王峥表示,为此,华西医院一方面为医生创新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则为医生提供科研助手,为医生“松绑”。
具体来说,华西医院对医务人员开展的科研项目进行资助,同时从“建机构、建平台、建公司、建基金、建联盟、办会议”入手,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华西医院临床研究管理部部长刘芳介绍,该部发挥着“支服保”的作用,即支撑、服务、保障全院开展临床研究。部门内的临床研究助理分布在全院各个科室,涉及临床研究的顶层设计和方法学设计、学术和伦理审查、数据统计分析、样本库管理等工作,为临床医生提供精准帮助和服务。
“通过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带动更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起来,引导有序就医,真正落实分级诊疗,也是国家医学中心的功能定位之一。”罗凤鸣说,多年来,华西医院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特点,创新了多种帮扶模式。比如,华西医院与多地建立府院合作办医关系。以领办区域龙头医院为枢纽,以“管理﹢技术”双输出模式推动医教研管优质资源下沉,构建起“华西引领帮扶—龙头医院辐射带领”的三级协同支持网络。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华西医院建成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等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精准帮扶中,“华西—马边”模式助力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使患者外出就医率由40%下降至5%以下;建立“华西—州医院—县医院”包虫病防治三级诊疗体系,覆盖32家藏区医疗机构,使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6.421%,90%的患者实现了本地治疗。
眼观国内与耳听国外,融入全球顶尖学术圈
今年7月,华西医院举办了第八届华西呼吸青年医师论坛,共有900余位国内外呼吸领域专家学者、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这个由罗凤鸣主持搭建的名为“Bridge”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促进青年医生与国外权威专家的经验交流和沟通合作。
“华西医院地处西部内陆,相比于‘北上广’,区位并不占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对外交流。既然引进来难,不如就走出去。‘bridge’就是‘桥’的意思,为的就是搭建青年医生和研究者对外交流的桥梁。”罗凤鸣认为,国家医学中心既要眼观国内,又要耳听国外,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深度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升我国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如何提升医院的国际竞争力?华西医院高位谋划海外中心战略布局,分别在欧洲、北美洲及亚洲建立了5个海外中心,将松散的国际合作整合为医教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医学创新与能量辐射,深度融入国际学术圈。目前,英国、新加坡、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华西海外中心已实现实体化运营。“海外中心就是华西在国外的根据地,一方面方便引才和交流,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科研能力。”程永忠说。
2015年,华西医院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共建华西-马歇尔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2020年,与牛津大学大卫·科尔教授共建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华西医院还与多所全球排名前50的医学院校和医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学科排名前10的科室建立姊妹科室关系,目前姊妹科室已近50对,并建立了长期定向规模化的人员互访机制,深度融入全球顶尖医学学术圈。在此机制下,医院开展了多个重大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近5年,医院获批13项国家级项目、77项省部级项目,牵头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45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国际合作论文年均40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119项。
此外,华西医院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医学丝绸之路建设。华西医院充分发挥医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超过8项品牌性临床技术专项培训项目,如“一带一路”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班、“一带一路”国家泌尿结石微创治疗培训班等,常年招收外国学员,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起医学话语权。
在探索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华西医院建立了专门的体制机制支撑医学国际合作、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全覆盖;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和博士后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国际交流;建立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海纳人才计划、高端人才支持计划等专项计划,吸引优秀国际学者和人才服务医院发展。
在今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双中心”建设的十大功能定位。“对照国家要求,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探索实践中,华西医院在思想上高度契合,在具体工作中积极践行。华西医院将以获批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为契机,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扎实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程永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