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疗服务进行时——赤峰市医院打造高质量护理团队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发布来源:赤峰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25 02:31:22
扎根一线奉献芳华,爱岗敬业诠释职业操守;以患者之心为己心,用柔弱肩膀架起生命之舟;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1265人组成的专业队伍,让赤峰市医院的护理团队成为全市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
他们中既有坚守临床超过30年的资深护士,也有初入职场的新生力量;既有带教能力突出的“培带专家”,也有深受患者喜爱的“服务之星”。穿上洁白的护士服,戴上神圣的燕尾帽,他们迈着坚实的步履,披星戴月志弥坚,让南丁格尔精神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打造专业团队 凝聚强大合力
自古而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历经68年沧桑岁月的赤峰市医院,在砥砺奋进的征程中承载着一方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更绘就着全市人民的“健康图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护理工作也在不断更新理念、转变模式、主动作为。赤峰市医院护理部主任田凤华对此深有感触,到护理部任职的十年间,她见证了也推动了赤峰市医院护理事业的阶梯式进步和飞跃式发展。
数据显示:赤峰市医院现有2200张开放床位,52个护理单元 。护士总数由2007年的367人增加到2009年的1265人,增长3.45倍;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由原来的大专为主已经提升为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体的护理人才队伍,至2019年,第一学历护理本科生占护理总人数的55.8% 。全院有主任护师36人,副主任护师126人,主管护师141人,护师361人,护士601人。护士队伍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数量与质量都在突破。
这是一支集临床护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护理团队,现有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护理教学老师121人,实习生带教老师714人,承担内蒙古医科大学3个护理本科班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任务,护理教学能力逐年提高。由于业绩突出,赤峰市医院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消毒供应中心实践基地”、“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硕士生培养基地”、“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本科 2+2 教改基地”。2018年和2019年,赤峰市医院护理人员在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师实践技能比赛高级组、中级组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田凤华正是全院3名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她还担任中华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医疗照护分会常务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护理学会常委、自治区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是赤峰市“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赤峰市中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护理部主任、赤峰市玉龙人才培带人。田凤华感慨:“很幸运,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个人所取得成绩也是整个团队的成绩。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未来路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改变服务理念 提升服务品质
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赤峰市医院随之成为赤峰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自治区优质护理服务重点联系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始终与祖国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2012年,赤峰市医院全面推行此项工作,优质护理服务在各科室落地开花,覆盖率100% 。
本着“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的理念,赤峰市医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药品、办公物品、一次性用品等全部统一配送,减少护士非护理工作,让他们专心服务在患者身边,患者就医感受得到明显改善,满意度由94.2%上升到99.6% 。
田凤华说,为了体现护士的专业价值,护理部通过抓重点、强专科、以点带面等方式,不断强化护士专科能力培养,提高专科服务水平,开设 PICC 门诊、伤口造口门诊、糖尿病专科门诊、盆底肌康复门诊等护理专科项目,年门诊量5000余人次,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此外,还建立了心理疏导小组、VTE 院内预警小组、老年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小组等护理专业小组,把专业的护理人才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走进赤峰市医院门诊大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功能完备的导诊台,笑容可掬的导诊员让初到医院的患者及家属感到亲切和温暖,详细的指导消除了他们的茫然。为了方便蒙古族患者就医,门诊设立了蒙古族导诊员,切实解决语言沟通方面的困难。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蒙汉双语导诊只是护理工作改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质的一个方面,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都会体验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市医院在此项工作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也探索出了一套新的管理模式。如深入开展“品管圈、 6S、病区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管理”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通过项目改善获得科研成果7项,在全国品管圈竞赛中获得优秀奖3项。各病区开展集患者入院、住院期间、手术前后、特殊检查治疗、出院后随访等无缝隙的专科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出院后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使治疗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专科特色护理服务,在全院范围内推进“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推进标准化病区建设,实施“语言行为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满足需要个体化、关爱病人细微化、护患氛围温馨化、护理质量更优化”的六化服务,将优质护理普及到全院各个角落。
重视人才培养 发挥骨干作用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长假,赤峰市医院手术室一共接了148台急诊手术,在手术室护士长邵亚东的带领下,值班护士和待班护士好整以暇,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今年35岁的邵亚东是全院63名男护士之一,也是2位男护士长之一,2016年通过公开竞聘上岗。7年护理经历和3年护士长生涯锻炼了邵亚东出色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全院52个护理单元中,邵亚东带领着最大的一支护理团队,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让71名护士发挥出最大潜力,他打破了科室以往吃大锅饭的模式,在全院率先实施绩效量化管理,多劳多得、公平公正的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前提下,邵亚东还在手术室开展了“严防手术患者低体温”、“12周岁以下患儿进手术室父母陪同”、“更加注重麻醉恢复苏醒”等特色护理服务,获得患者和外科医生的一致称赞。像邵亚东一样具有出色能力的年轻护士在全院占大多数,这也是医院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一,全院39岁及以下年龄的护士占总人数的86% ,年轻化的特征让这支队伍始终葆有活力。
古人说,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市医院重视护理人员的培养,每年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率达 100% ,定期选送专科护士、护理业务骨干、护理管理者外出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开阔视野、领悟新理念及护理前沿动态、强化专科服务能力和护理管理水平。近 3 年来,市医院外派到全国知名医院进行进修学习和培养的专科护士人数达86人,参加短期护理培训人数达265人次,外派7名护理骨干和护理管理者到新加坡、爱尔兰、英国等进修或参观学习。
护理部定期组织多维度考核选拔、培养护理骨干,每年对护理骨干进行培训、考核,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护理队伍储备人才。2016年选拔的30名护理骨干中9人已经走上护理管理岗位,成长为护士长。
创造良好环境 密切护患沟通
今年50岁的衣凤莲是急诊科的主任护师,在临床一线一干就是30年。她说“在急诊工作,忙和累是常态,但每次从死神手里抢救回一名患者,我就觉得一切辛苦和付出都值得,我热爱这份工作,更乐于服务患者。”同样,新生儿科的主管护士史菲菲也把满腔热爱都给予了护理事业,她以母亲的温暖精心呵护每一位幼小的患儿。为了让保温箱中早产的患儿有安全感,史菲菲和同事创造了“鸟巢护理”,效果显著,正在申请专利。她说:“每一天的工作都是累并快乐着,忙并幸福着。”
衣凤莲和史菲菲的获得感不仅来源于救治病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医院为护理人员创造的满意的工作环境。
在持续推进护理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医院安装了智能床旁呼叫系统,即方便患者又方便护士工作。为病区配置移动护理车,使“护士站”前移,把护士留在患者身边,使患者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宣教等更加及时,密切了护患沟通。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优化护理信息系统功能,通过数据集成平台与医院各系统数据互联互通,确保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准确性,实现医嘱执行、生命体征数据采集、护理评估、护理记录等一点录入,多处共享,护理文件书写电子化、数据收集自动化,提高工作质量,缩短护理文件书写时间,全面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借助条码识别技术,使用 PDA 对患者信息、医嘱、药品等进行核对确认,实现输液、检验标本的闭环管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和查对的准确性,保障患者安全。
田凤华介绍,医院的护理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统一格式、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全要素记录、全流程跟踪、全自动集成、全周期管理;准确抓取各项护理敏感指标基础数据,确保目标化管理的精准性。2016年,临床科室全面实现护理质控及护理教学培训记录的无纸化。医院还通过“我和病人的故事”、“追梦—我们在路上”演讲比赛、“优质服务标兵演讲竞赛”等活动,深化护理文化。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谱写新篇章。赤峰市医院将持续加快推进护理事业和健康产业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增加护理服务供给,努力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优质护理服务,努力面向全人群,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连续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为增进群众健康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