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指南
健康指南

无法很好照顾自己 年轻人要补“生活课”

发布来源:生命时报   发布时间:2025-07-02 10:29:21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中级治疗师  贠瑞生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本报记者  王思予

  26岁的“北漂”女孩林岳(化名)又度过了一个“兵荒马乱”的周末。周六一早,她猛地打开洗衣机,发现昨晚洗完的衣服果真忘了晒,“斥巨资”购买的真丝白衬衫被黑西裤染成了灰色;到了中午饭点,想要点外卖的她突然想起被曝光的“黑作坊”,于是网购了新鲜蔬菜,计划自己下厨,但以胳膊上烫出两个大泡告终,最后还是点了外卖;下午突发奇想整理凌乱的房间,但发现不知如何下手,只能呼叫家政服务……

  澳大利亚的迈是一个医学生,18岁时从家乡搬到异地上大学,开始独自做饭、打理生活、安排交通,甚至需要自己坐飞机后,她感到“有点慌”。她说:“在异地生活一个月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真的不会做很多事情。”全球范围内,这样的生活节奏是不少年轻人的日常;像林岳和迈一样,缺少生活技能,无法很好照顾自己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全世界都在开“生活课”

  生活技能,即独立生活或日常生活技能,包括基础的自我照料、烹饪、理财、购物、房间整理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方发现,大学生掌握的基础生活技能严重不足,未来很难独立面对生活。于是他们开设了一门名为“成人101”的课程,内容涵盖烹饪、清洁、洗衣、理财、租房等方面。在烹饪课上,学生要学习如何制定食谱、选购食材,还需自己下厨;理财模块会教授如何定预算、管债务,还有穿针引线等其他技能。上过课的学生反馈称,这门课就像救命稻草,增强了他们应对生活的信心。

  很多国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教授生活技能。芬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要求,七年级学生每周需有3小时烹饪课;日本中小学生有一门“家庭科”的必修课,涵盖烹饪、缝纫、理财等内容;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也有同款课程。我国南京传媒学院也开设了一门公选课——《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包含医院看病流程、租房注意事项、做饭的基本逻辑等十五大类生活知识,帮学生提前进入“独立生活世界”。

  各国开设“生活课”的初衷,均源于同一问题——年轻人的洗衣、做饭等基本生活技能频频“掉链子”。在数字创新主导的时代,部分“Z世代”(1995~2009年出生人群)汲取外界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表现得游刃有余,但在买菜做饭、洗衣等生活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我国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认为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仍有必要学会多种生活技能。近期,“学习强国”平台发布的《喝粥教程》《擦桌子教程》《捏饺子教程》等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超百万,网友纷纷留言要求出更多教程。在线下,不少年轻人开始加入“夜校”,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烹饪课”“维修课”等生活技能课程。

  谁剥夺了年轻人的生活能力​

  在互联网的普及下,时代已发生深度变革,日常生活中的“技能空心化”并非年轻人的失败,更像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过度包办的成长环境。“不能一味指责年轻人缺乏生活技能,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中级治疗师贠瑞生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Z世代”的父母大多是60后、70后,他们深信“知识改变命运”,十分重视学业,几乎包办了从饮食起居到学校报考等一切生活琐事。但这些都是子女在人生道路上本该学习的技能和责任。

  教育体系忽视培养。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课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会教授实用的生活技能。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也开始“重学业、轻生活”,劳动课越来越少,甚至被取消,不少学习“尖子生”却是生活上的“后进生”。近年来,国家愈加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要求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包含烹饪、收纳、修理家电等内容。但部分学校将其当作“应付任务”,甚至演变为家长做、孩子“打卡拍照”,有“形”无“实”。

  社会服务简化生活。熊丙奇表示,家政服务、快递上门、网络购物等的普及,几乎帮年轻人解决了一切生活难题,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大大小小的锻炼机会。以前,人们需要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做饭、打扫房间,现在只需动动指尖,小到一头蒜一把葱,大到家具家电等,都可以送进家门,甚至帮着做好饭、安装好。

  缺乏心理调适能力。贠瑞生指出,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年轻人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成长过程中又习惯了家庭庇护,缺乏独立有效的调适方法,不少人会选择逃避,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因此,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会主动去学习生活适应技能。

  补上一门生活技能课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生活本领更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配置”。在互联网时代,不少人与现实生活脱了节,学会生活技能本质上是重塑 “完整生活能力” ,重建与实际生活连接的通道。两位专家认为,生活技能课不要等到了成年才开始。

  从家庭技能开始。熊丙奇表示,家长需破除“学业至上”的误区,从小开始分阶段锻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在小学阶段,鼓励他们学习“自我服务”或分担基础家务,比如整理书包和书柜、手洗小件衣物等;中学阶段,学习家居维护和基础烹饪,比如修灯泡、制作番茄炒蛋等简单菜色;到了大学阶段,需教他们规划预算、家电故障排查、基础急救等独立生活的必备技能。

  学校从中做辅助。贠瑞生建议,中小学甚至大学都应将生活技能教育纳入正式课程,开设“日常生活模块”课程,让学生全面掌握烹饪、清洁、家具维修、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需强调的是,生活技能培训需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意味着在厨房学习烹饪技巧、在洗衣机旁学习洗衣技巧,需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比如联合社区、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与家政公司合作开展 “全屋收纳实训”等。

  社会协作造氛围。熊丙奇认为,作为居民最主要的生活圈,社区也可承担生活技能培训的功能,比如举办“生活技能公益讲堂”,邀请厨师、收纳师等专业人士讲授知识;组织 “邻里技能交换市集”,邀请生活能手传授生活小妙招。企业也可定期对员工进行“办公设备安全使用”“职场应急救护”等培训, 提高员工工作相关的生活技能。

  年轻人积极主动。浏览社交平台时,年轻人可把学习生活技能当作一种消遣,比如关注烹饪、收纳等领域的优质账号,先观看视频,再动手实操验证,通过“观看-实践-记录”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每一次成功都可以发表在社交媒体上,这不仅是一种记录,也是复盘和分享。贠瑞生表示,当溅在衣服上的油点儿被成功“洗掉”、杂乱的衣柜被分类分区摆放整齐、自己熟练地做出两菜一汤……掌握的生活技能越多,获得的成就感就越多,遇到挫折时心理韧性也会更强,对工作、学习、生活来说均是有利无弊。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