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实干”担起对口帮扶重任

发布来源: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0-11-04 11:26:14

  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和商都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较为落后。为全面助力健康扶贫,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包医一附院”)自2016年接受对口帮扶贫困县县医院任务以来高度重视,成立了医院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派出多批次医护人员不间断地奔赴卓资县人民医院和商都县医院,在人才培养、技术指导、医疗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

  经过五年的“组团式”帮扶,两家县级医院旧貌换新颜,业务范围得到拓展,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让当地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美好愿景。

  机制全,确保帮扶不走过场

  从包头出发开车到卓资县,大约需要3个小时。一出县城的高速口,就能看到大大的“避暑胜地”招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夏天格外凉爽,但冬天也来得更早一些。10月中旬的卓资县要比包头冷很多,包医一附院万名医师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刚结束工作,就在夜色中匆匆赶路再次来到这里,一方面看望老队员,了解这段时间帮扶措施落实情况,一方面带来新队员、布置新任务。

  

  多科室专家团队“组团”开展帮扶工作

  “这是医院作出的硬性要求和制度”,带队的包医一附院副院长裴汉军说,近年来,在包医一附院的工作目标任务中,对口帮扶是重要内容之一,医院历届领导班子成员都多次来到卓资县和商都县,与受援医院沟通协商,了解实际困难,全力推进帮扶任务。如果要用两个字来表述包医一附院的对口帮扶工作,就是准、清。准就是方向准,医院成立了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举措。清就是扶什么、帮什么任务明确、清楚,要信息有反馈、成果看得到、满意有提升。

  包医一附院医务科负责人张震军介绍,医院除了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外,在选派人员方面也颇费心思。选派的人员都是作风强、能吃苦、有技术的科室骨干,在专业上也有针对性,要根据两个县医疗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确定。帮扶时注重“组团式”与多学科相结合,采取长期帮扶与短期帮扶相结合的形式,在帮扶强度、帮扶广度上相互促进,推动两个县级医院的发展。几年中已选派出了来自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介入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200多名精兵强将,每批次常驻专家的帮扶时间都在六个月左右,要长期吃住在受援医院,坐诊、查房、带教、手术、讲课,义诊。此外,还根据两家医院发展不同阶段需要,不定期地派出短期帮扶专家指导、强化相关工作,实实在在为当地群众解决现实的看病就诊问题,培养当地的医疗队伍。

  举措多,创新对口帮扶新模式

  “通过专家们的帮扶和进修培养,我们医院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卓资县人民医院院长任春旺说,医院一直以来基础薄弱,很多业务无法开展,“包医一附院的专家们来了以后,不仅做了很多示范手术,还帮助我们建立了血液透析中心,让需要治疗的老百姓不用再东奔西走。”

  “建立两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需要实打实地付出和科学施援。为了确保交出一份对口帮扶满意答卷,包医一附院实施多项精准举措,打好帮扶“组合拳”。

  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卓资县人民医院无论人员还是设备力量都是比较薄弱的,虽然当地医护人员的求知欲很强,而且通过连续的帮扶理论和实践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针对此种情况,各专家在卓资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期间,开展了多次全院学术讲座,科室学术讲座等,内科、急诊科、化验室相关人员积极参加并踊跃提问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选送部分人员到包头进修,强化人才培养。此外,包医一附院专家还帮助他们维修、检测各种检查治疗器械,不遗余力地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

  基层受援医院作为各项卫生政策和任务的落脚点,发挥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性作用。商都县医院原有的技术力量不足,能开展的手术项目很少,考虑到这种情况,进驻商都县医院的专家小组对多种相关科室疾病的最新治疗指南进行了解读,对疾病治疗、调整用药、重症患者抢救等项目进行了专项指导,通过耐心细致的讲和手把手的教,使该院的手术量和项目很快地增加。此外,还开展了胸腔闭式引流术、睡眠呼吸监测、呼吸功能测定等项目,筹备并组建了卒中防治中心,填补了当地医院的空白。

  积极帮助开展各项手术治疗

  帮扶过程中,包医一附院在确保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施展“自选动作”,既牢记了“客人”的身份,不忘使命“传、帮、带”,不添麻烦、不帮倒忙,又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受援医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帮扶期间卓资县人民医院正在进行二级甲等医院的评审准备工作,包医一附院专家组积极投入到相关评审制度的制定当中,帮助规范了二甲医院要求的诊疗项目。

  重细节,全面保障服务管理质量

  医院管理,尤其是医院职能科室作用的发挥同学科发展的成效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工作中,全面帮扶比单纯业务帮扶更为合适。

  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包医一附院从狠抓专业、学科帮扶着手,当遇到有关医政、护理、院感等有关医院管理需求时,也及时增派人员帮助完善。根据需求,包医一附院医务科为受援医院带去实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特别是针对临床路径管理方面,提出了宝贵的管理建议。

  医疗工作从来都不能抓大放小,细微之处严谨与否往往深深地影响着最终结果。

  救护车是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承载着院前各种急危重症患者转运的工作。救护车出诊时配置了一定数量的急救物品、药品以及大液体,怎么才能让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又快又准地找到相应急救用品的放置位置尤为重要。“以前这些急救物品都是随意摆放,每次找的时候都要翻来翻去很浪费时间”,包医一附院护士长皮健自今年9月到卓资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后,发现了很多这样的“小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标识,粘贴在相应的布兜上,护士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清点完毕,保证急救设备和物资处于备用和充足的状态。”

  小小的标识牌只是众多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日常工作细节中,小到剪刀的摆放方向,大到创新管理模式,帮扶团队将病历书写、查房制度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都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此促进两家县级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提高,为医院科室发展添砖加瓦。

  远程医疗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凭借其突出的优越性在诊疗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在对口帮扶过程中,时空的限制是影响帮扶效果的因素之一。包头距商都县医院路程400余公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影响了两院之间的直接交流,考虑到这个情况,包医一附院建立了两院骨科之间的远程会诊,较好地弥补以上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成效实,两县医疗水平持续提升

  “太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医生的优质服务。”“这几年变了,就医条件改观大得很,以前不能做的治疗现在也能做了。”这是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人民医院、商都县医院众多患者就医时的心声。

  帮扶团队到周边乡村开展义诊活动

  老百姓眼中的变化和五年前包医一附院开始的对口帮扶工作密不可分,在一系列帮扶下,现如今的卓资县人民医院和商都县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新成效。

  商都县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北部,由于地区气候、生活习俗等原因,很多老年患者都患有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关节畸形,步态蹒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去年9月,在得知有骨科专家从包头来之后,因疼痛而多年行走困难的王大娘连忙在女儿的搀扶下到商都县医院骨科就诊。包医一附院骨科四病区(现关节运动医学一科)主任医师杜天文为她详细检查后,发现患者双膝压痛明显,局部畸形,可能是增生性关节炎伴滑膜炎。通过双膝关节正侧位X光片检查后,杜天文为患者制定了保守治疗方案,采用注射玻璃酸钠并局部封闭治疗,同时服用消炎镇痛片、滑膜炎颗粒等口服药。治疗一个疗程后,王大娘走路已经没有问题了,一走路就膝盖疼的情况再也没发生,闲不住的老人还帮家里养起了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

  开展临床带教

  自包医一附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后,像这样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救治急难病症、全力提升医疗水平的事已是常态。在卓资县人民医院,有位85岁高龄老人因无尿就诊,当时患者已浅昏迷,情况危急,包医一附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杜宇克服重重困难,为患者行颈内置管留置术,为后续紧急进行的血液透析建立了生命通道。今年7月,商都县医院分娩出一心率每分钟80次、已经没有呼吸的患儿,产科医生立即于产房行心肺复苏,急请正在对口帮扶的包医一附院新生儿科医师郭晓婷会诊,经郭晓婷指挥全力抢救约50分钟后,患儿渐渐心率上升至106次/分,恢复自主呼吸,复苏成功,挽救了患儿生命。除了院内工作外,帮扶专家们还积极参与入村义诊、送医送药,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普及农村常见病、慢性病预防知识,每次活动均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帮扶与自强并举,输血与造血同步”。包医一附院一批批医疗队传递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接力棒,一位位专家在这片热土上挥洒着汗水与智慧。到2021年,为期5年的对口帮扶就将告一段落,“虽然项目结束了,但我们的工作不会结束。”包医一附院副院长裴汉军表示,下一步,除了卓资县和商都县,他们还将前往其他旗县区开展帮扶工作,届时将通过专科建设、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继续为县级医院提供健康保障。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