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包头市中心医院管理集团医院管理5台PCR方舱实验室 助力全市重点区域核酸检测

发布来源:包头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2-03-03 10:59:50

  2月20日包头市重点区域第一次核酸检测当天,由5台PCR方舱实验室组成的“方舱战队”亮相包头,成为包头市重点区域核酸检测的重要力量。

  这个安置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管理集团医院(包头市第三医院)院内的巨型“方舱战队”由包头市中心医院管理,曾率“包头方舱实验室”驰援阿拉善盟的包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核酸检测组组长刘紫玲勇担重担,带领由包头市各医疗机构检验医师、护理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检测团队执守“方舱战队”,并在前几轮的全市重点区域核酸检测中交出72万人次(1∶10混检为7.2万剂)的成绩单,有力地支持了重点区域人员核酸检测工作,为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应有贡献。

  临危受命     

  2月19日晚,曾出征阿拉善盟的包头市中心医院“包头方舱实验室”接到上级通知,整装待发,准备连夜奔赴达茂旗展开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晚上11点多,我们的车刚刚到达达茂旗,我就接到党委书记杨志刚的电话,让我即刻返程赶回三医院,开展‘方舱战队’的工作,以应对我市的疫情防控和核酸检测。”原来,“包头方舱实验室”在支援阿拉善盟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得以历练,展现了足够的检测能力,刘紫玲带领的检测人员也积累了丰富的PCR方舱实验室检测运转实战经验,当这一紧急任务到来,市疾控中心和医院领导都将目光锁定在技术骨干刘紫玲身上。

  于是,刘紫玲和检验科同事陈立青立即转战设置在市第三医院的“方舱战队”。

  刘紫玲回忆,当夜她随包头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杨志刚赶到市第三医院时,一下子震惊了:5台巨型PCR方舱实验室两两相对,与另外一台呈半封闭状,占据了院内偌大空间,蔚为壮观。

  20日清晨,随着包头市部分地区重点区域人员核酸检测工作的开展,大量样本将被送至“方舱战队”!必须连夜进行设备调试,验证仪器性能,确保它们顺利运行、出具准确的检验结果。

  早春午夜,寒气逼人,万籁俱寂。5台PCR方舱实验室内却灯火通明,刘紫玲和包医一附院检验科主任王翠峰、市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凌海峰,市第八医院检验科分子组组长孙恒寿、包钢医院检验科分子组组长黄华亮5人各守阵地,分别对“方舱战队”5台实验室车内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预实验。

  刘紫玲5人各自在车内,一边测试、一边调整仪器设备,并对后续的样本检测工作作出初步规划。“那天我们忙了整整一个通宵,早晨第一批样本到达时,还有一台‘方舱实验室’的数据没出来。”刘紫玲介绍,在当夜的调试中,他们发现由于电压不稳,有的仪器不能正常运转,又紧急联系人员对电压进行二次维护,直到所有仪器设备正常运转,才放心地迎接白天即将到来的战斗中。

  迎难而上      

  凌晨5点,忙了一夜的刘紫玲刚松口气,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一直以为自己只作技术指导,或者负责一台方舱实验室的工作,没想到医院领导交给她的任务是统筹管理整个“方舱战队”!

  5台PCR方舱实验室理论检测值为每天5万管(按普通人群筛查1∶10混检为50万人次),就是说每天可以完成50万人次的检测,若全部运转,每个舱体需12人(两班),仅检测人员就需要60人团队。然而,“方舱战队”首发团队中只有17人(来自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市蒙中医院、市第八医院、市第三医院、包钢医院、九原区医院等7家单位)为检测人员,且部分人员身兼数职需在外部对接各项事宜,使核心样本制备室可用人员严重不足。

  “方舱战队”面对的,不仅是人员不足问题,接收标本、核实结果……很多环节都离不开一套筛查信息系统。

  由于是紧急上岗,人员未接受信息软件系统的培训,大家都在摸索中学习和操作。

  “最初的一两天,因为任务紧急,又不能熟练操作,大量检测样本涌入方舱,很多人连续48小时没进食、没休息,身心压力很大。”刘紫玲坦言,特别是第一天上午接收样本箱时,箱子的条码和手机系统提示的批次、数量不匹配,面对大家“能否接收”“为什么会这样”等诸多问题,刘紫玲蒙了。

  “现在看其实很简单,我们接收就好,系统会对信息进行二次纠错的。”刘紫玲说,学习了接收样本流程后,她化身样本接收员,直到下午4点,样本越收越多,她才意识到自己工作方向错了。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突然接手这样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心里真没底。”刘紫玲考虑再三,打电话向胡江院长“请辞”。让刘紫玲感动的是,胡江院长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和信任,她终于放下包袱,在领导的支持和战友们的帮助下,让“方舱战队”发挥出应有的检测能力。       

  不负重望    

  包头市中心医院管理集团医院高度重视PCR方舱实验室的运转工作,成立了由院长胡江、副院长梁鲁为组长,我市各医疗机构支援“方舱战队”工作人员为成员的“PCR方舱实验室核酸检测工作组”,下设人员组织组、数据统计组、信息技术组、物资保障组、质量控制组、防护消杀组、核酸采集组7个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同时派出超波、殷乐、郝佳斌、张晋波、王玉琨、张伟杰、郭广涛、刘德阳、刘国梁等多名志愿者,并紧急调配短缺物资,让“方舱战队”的检测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在2月20日首轮核酸检测工作中,“方舱战队”启用2台PCR方舱实验室,参与了青山区重点区域人员样本的检测;在随后22日的第二轮检测中,又执行了东河区样本的检测任务。同时,随着东河区疾控中心、东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尔沁卫生院等单位检测人员及通辽支援包头核酸检测支援队、广州达安基因公司一名检测志愿者的进驻,可进舱工作的检测人员增至50多人,检测“方舱战队”5台PCR实验室逐渐开动。

  “在阿拉善盟执行核酸检测任务时,我们最大的困扰就是检测样本堆在方舱实验室的狭小空间里,舱内人员无“立足之地”,检测人员不仅非常累,操作仪器也很困难。”刘紫玲、陈立青参与过“包头方舱实验室”在阿拉善盟的实战,她们将积累的宝贵经验引入“方舱战队”的检测工作中,结合检测人员不足的现实,调整舱体功能,将样本的前处理置于他舱进行,让检测舱内人员有足够的工作空间,增加人员的舒适度、提高检测效率。

  每天工作结束后,各小组都会及时总结当天的工作,并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调整。随着检测工作的推进,“方舱战队”工作流程逐渐优化。

  谈起这段时间的工作,刘紫玲表示,虽然很辛苦,却得到了极大的历练和成长。

  从2月19日晚11点多,到22日第二轮核酸检测结束,刘紫玲一直坚守“方舱战队”,在外围协调、对接、处理各项事宜,确认检测结果……无数的事情需要她解决,别人可以轮班回酒店休息,她却因为担心各种问题在现场“死磕”了3天,接近72小时不眠不休,甚至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帐篷里的矿泉水冻成了冰砣子,想烧点热水喝都倒不出来。”刘紫玲笑言,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活过来”的。

  当所有工作步入正轨、驾轻就熟,刘紫玲才放心地回酒店轮休。

  “我能力有限,又缺乏统筹管理经验,真怕把任务搞砸了,只能努力再努力。”刘紫玲说。

  如今,全市各地区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工作仍在继续,刘紫玲和她的战友们仍然奋战在“方舱战队”,助力疫情防控,守护生命安全。(文/沈建梅)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总访问量: 您是今天第:位访问者